它是我國的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而矗立在南京的座座城門,無疑使這種曆史的最佳見證者。
玄武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龜與蛇合體,故玄武也俗稱為“龜蛇”。
而玄武門則是古城南京的一處古城門。南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時開始修築的,曆時21年建成。明南京城周長33.6千米,城高平均12米,寬10至18米。城牆以條石砌基,巨磚砌身,城磚用優質黏土和白瓷土燒成,每塊重10千克至20千克。
磚上還印有製磚府縣和燒磚人的姓名和燒製日期。以糯米漿拌石灰做黏合劑,非常堅固。雖經歲月的風吹雨打,但仍然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
南京全城共有13座城門、13600個垛口、200多個堡壘。規模最宏大的是正南方向的聚寶門。
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築京師應天府內城城牆,其中最南邊的城門,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
據《明史》記載,應天府城牆最南端的南門,因為根基不牢,屢次建造、屢次坍塌,反複幾次後,有謀士建議把明代初年吳縣富翁沈萬三的寶物聚寶盆埋壓在城門基礎土層下麵,這樣城門基礎就不會下陷了,城門就能建造完成。
明太祖朱元璋采納了謀士的建議,下詔強行征收了沈萬三的聚寶盆,並將沈萬三的聚寶盆埋壓在城門的建築基址下麵,有了聚寶門的扶助,城牆根基不再下陷,隨後中華門內甕城城門樓被建造了起來,所以這座城門被明代朝廷命名為“聚寶門”。
明代初年,在建造聚寶門的時候,朝廷為了保證城牆磚的質量,采取了嚴密的檢驗製度,每塊磚上都在側麵印有製磚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一旦發現不合格製品,立即追究責任,這是普天之下首次采用的質量追蹤製度。
因為有嚴密的質量追蹤製度,並能夠嚴格的加以執行,所以應天府內城牆包括聚寶門城牆磚的質地非常過硬,盡管經曆了朝代更迭,聚寶門依然保存完好。
後來,人們將聚寶門更名為中華門。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麵積15168平方米。共設3道甕城,由4道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
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中華門甕城的東西兩側築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馬道陡峻壯闊,是戰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軍亦可策馬直登城頭。
中華門設置有3道甕城和4道券門,主體建築內甕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2至4道輔助城門構成,各城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後來被毀壞。中華門主體建築兩側建築有27個藏兵洞,可以同時屯兵3000餘人並儲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資。
中華門主樓即第一道城門分上、中、下三層,高21.4米,上層原建有廡殿式重簷筒瓦頂的鏑樓。中層為磚石結構,朝內一排設置7個藏兵洞,下層結構中間為甕城甬道,兩側各有3 個藏兵洞。
中華門2至4道輔助城門為二層結構,上麵有木質城樓,下層為磚石結構。
中華門城門主樓和輔助城門樓以及兩邊連接的甕城城牆共同構造了中華門內甕城的主體建築,中華門內甕城的主體建築。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麵積約1.5萬平方米。
聚寶門就是中華門的城牆磚,燒製技術的難度掌控是相當大的,城磚的製作由京師工部、京師駐軍及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師四地共125個縣承擔,京師應天府以外製作的城牆磚燒成後由長江水路運送到京師,用來保證京師城牆建築材料的供給。
中華門內甕城這種藏軍設施,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欲擒故縱,然後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別殲滅。
又因為中華門的甕城在城牆內側,所以這座宏偉的城門樓也被稱為“中華門內甕城”。
[旁注]
應天府 1356年,明初建國後,朱元璋將集慶路改為應天府,定為首都,1378年改稱京師。1421年明成祖朱棣北遷,以北京為京師,恢複南京之名,作為留都。1645年,清朝改南京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沈萬三 (1330年~1376年),本名富,字仲榮,世稱萬三,出生於平江府長洲縣,為明初蘇州富商,富可敵國。曾出資修拓觀前街,助朱元璋修築1/3的南京城牆等,後被發配雲南邊陲。民間傳說沈萬三致富的原因是因為“聚寶盆”,說沈氏獲得了一隻聚寶盆,不管將什麼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
朝廷 在我國古代,被諸侯、王國統領等共同擁戴的最高統領者,從而建立的一種統治機構的總稱。在這種政治製度下,統領者一般被稱為皇帝。朝廷後來指帝王接見大臣和處理政務的地方,也代指帝王。
將軍 春秋時代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也稱將軍。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爭結束則免。清朝,將軍為宗室爵號之一,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廡殿 我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是古代建築中至高無上的建築形式。廡殿建築屋麵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麵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麵與前後屋麵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有重簷和單簷兩種。
[閱讀鏈接]
在南京,還有很多城門,漢中門就是其中的一個。漢中門建於南唐,是六朝古都南京現存曆史最悠久的城門,是南京保存相對完好的甕城之一,也是南京豐厚文化積澱的一個縮影。
漢西門為五代楊吳天在915年所建金陵府城的大西門,即南唐建都後為江寧府城的大西門,並沿用至宋、元。
1336年明太祖朱元璋擴建應天府,在此基礎上加築甕城,改稱石城門,後稱漢西門。
此門座東朝西,東西深121米,南北寬122米,占地近1.5萬平方米, 由兩道甕城,三通城門組成。後來,又在漢西門的北側另辟一門,稱為漢中門,石城門至甕城城門呈中軸對稱,是古代特有的東西軸線,曆史文化氛圍十分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