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道關門始建於明代,一直保存下來,並在後來成為紫荊關最著名的建築。
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建在紫荊嶺坡下村的峽穀中。邊牆自關門向西兩翼伸展,直達兩山峰頂。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3字。
門前有營房、廟宇各一座。不過,由於年代的久遠,這些建築到後來已經塌毀,但遺址還是清晰可辨。
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全程10千米,縱深2500餘米,均係羊腸路。
據說,這條羊腸路是荊坡道人帶領當地的鄉親,在1533年時修建,荊坡道人在《重修紫荊關盤道記》中記載:
南有石徑十八盤,由底升巔,崎嶇若羊腸之險,東倚於岩旁,後天之畔,西臨乎洞壑,蟠地之絕崖。然則南城兩都,北極邊陲,遷客騷人多遊於此。我朝所以設關,憑此險……。
由此可見,這“古十八盤”既是內地聯係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經之路,又是抵禦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險。
這“十八盤”頂有一平展的山壁,上麵刻有一個歪戴著烏紗帽,一臉哭相的人頭像 。
據說,明末一位官吏,以修繕紫荊關為名,欺壓百姓,貪贓受賄,被保定府砍去了頭,老百姓在山壁上刻下了這幅圖像。
盤道頂端是南天門,亦建在兩山間的峽穀中。城牆東起萬仞之巔,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
門之東壁上鑲嵌石碑兩她;一為荊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荊關盤道記”;二為明參將韓光所作的七律詩。
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麵南額題“陽和門”。
進了南天門便是紫荊關的第二道關門二重門,兩側有八字牆向左右伸展。
二重門的裏麵,就是紫荊關的第三道關門三重門,又稱南門。南門坐東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4字。上款題“萬曆十七年歲次乙醜孟秋吉量立”,下款為“欽差分守紫荊關參將韓光”。
北門有甕城,裏麵券上有“表裏山河”匾額。北門麵東,門額題字共兩層,上層題“河山帶礪”,上款為“萬曆丁亥夏”,下款為“聊城傅光宅書”,下層題 “紫荊關”。
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牆相隔,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關城東、西、南、牆外有牆,形成環抱於主城外的3座小城池。
陽和門外有黃土嶺城。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與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
紫荊關的關牆總長18160.5米,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
紫荊關雄關壯麗,地勢險要。古代文人描述這裏是“萬裏蜿蜒壁,千峰擁塞門。風雄秦上穀,氣壓趙樓煩”的“紫塞金城”。
紫荊關曆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古代軍用水井、碾盤,一直保存到後來;古棧道到後來也是清晰可辨;古印鑒、古貨幣、古代服裝飾品等,
[旁注]
微服私訪 微指隱蔽。微服指改變常服以隱蔽身份。私:秘密的。帝王或者官吏為隱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裝秘密出行、探訪民情或疑難重案。在封建社會,“微服”也指官員不著官服、不帶儀仗,“私訪”是指不通過官方渠道訪察民情。
康熙皇帝 (1654年~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石碑 指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把功績勒於石土,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以文字為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龜趺。我國著名的石碑是孔廟碑和武王碑。據說,大約在周代,碑便在我國的宮廷和宗廟中出現,但它最初的作用是用於推算時間的。
烏紗帽 指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參將 指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無定員,位次於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明清漕運官設置參將,協同督催糧運。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標、河營都設置參將,掌管調遣河工、守汛防險等事務。清代京師巡捕五營,各設參將防守巡邏。
[閱讀鏈接]
在紫荊關城西處,有一座犀牛山,蜿蜒向西。
據說,這座犀牛山上有一塊很像犀牛的山石,身高丈餘,身長兩丈多,寒夜,人在山下就能聽見石牛在北風中嗚嗚地吼叫;白天農民持鋤、鍁等工具,路經石牛行走十分困難。
為此,我國古人常把這塊石牛“神牛”進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