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民間一直還流傳著,在天高雲淡之時,站在慈恩塔上可以看見西子湖畔的六和塔的塔尖。這雖然近似神話,卻蘊含著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情。
日月潭是美麗的,美在它的深邃。日月潭又是神秘的,因為它離我們既遙遠又近在咫尺,在台灣有句俗語說:“人同根,語同音。”
[旁注]
阿裏山 我國台灣地名,因四周高山環列,氣候涼爽,所以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阿裏山群峰環繞、山巒疊翠、巨木參天,非常雄偉壯觀。相傳以前,有一位鄒族酋長阿巴裏曾隻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常帶族人來此,為感念他便以其名為此地命名。
鄧傳安 字菽原,號鹿耕,清朝官員。進士出身的他於1824年,因台灣北路械鬥事件,以鹿港同知代理台灣府知府,任滿調離台灣後,又於1830年奉旨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為台灣這一階段的地方統治者。
埔裏鎮 位於台灣南投北部,為台灣地理中心。地形則屬於典型的陷落盆地地形,是渾然天成的遠古湖泊流失所遺留的盆地地形。埔裏鎮處於台灣中部的丘陵區,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所以冬天不嚴寒,夏天不酷熱,是一個氣候宜人的鄉鎮,因而有“小洛陽”的稱譽。
玄奘 俗姓陳,名褘,號玄奘,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曆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645年回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直到圓寂。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邵族 生活方式是漁獵、農耕和山林采集為生,農業作物主要是板栗、番薯和花生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豐年祭中重要組成部分,“湖上杵聲”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還有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靈信仰。族內流行的手工藝品為自己揉製的皮革和自己紡織的麻布。
關帝 (?~220年),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曆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曆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閱讀鏈接]
相傳日月潭之發現歸功於一隻神鹿,300年前,當地有40個山胞集體出獵,一隻體型巨大的白鹿竄向西北,於是尾隨追蹤。
追了三天三夜後,白鹿在高山林中失去蹤影。山胞們又在山中搜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們越過山林,隻見千峰萬嶺、翠綠森林的重重圍擁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靜靜地閃耀著寶藍色的光芒,就像純潔的嬰兒甜蜜地偎依在母親懷中酣睡。
山胞們又發現,碧水中有個樹林茂密的圓形小島,把大湖分為兩半,一半圓如太陽,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於是他們把大湖稱為 “日月潭”,那小島叫做“珠仔島”。
他們發現這裏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於是決定全部遷居此地,帶頭的部落首領就是今日邵族酋長“毛王爺”毛信學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