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喻戶曉。
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二賢堂。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馮公祠始建於明代,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飆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新中國成立後重建。
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造。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
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及醉翁亭,後來歐公祠得以重新。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等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
古梅原名“梅瑞堂”,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
讓泉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
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餘。方池上方有1701年,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釀泉”兩字碑刻。後據傳其500年左右兩泉相“讓”一次,故又名“讓泉”。
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麵介紹歐陽修生平的多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
琅琊寺原為唐朝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無梁殿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地方誌《琅琊山誌》記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
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771年,正殿五間,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南天門位於琅琊山東南製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瞰群峰彙聚,似潮奔湧;夏秋之際登山遠望,群山連綿,空中彌漫著少量霧氣,宛如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旁注]
司馬睿 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宣帝司馬懿曾孫,琅琊武王司馬伷之孫,琅琊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317年,時為西晉丞相的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
蘇唐卿 字致堯,北宋大臣,書法家。嘉祐年間任費縣令,後入祀費縣“名宦祠”,清光緒《費縣誌》有明確記載。他曾經篆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刻石立於費縣縣署。
文征明 原名壁,字征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和文學家。江蘇省蘇州人。曾官翰林待詔。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琅琊榆 是一種落葉喬木,葉闊倒卵形至橢圓形,樹皮淡褐灰裂成薄片脫落。琅琊榆為我國特有品種,僅分布於安徽省琅琊山和江蘇省寶華山等。琅琊榆根係發達,耐幹旱瘠薄,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淺薄的立地條件。琅琊榆目前處於瀕危狀態,已經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
九省通衢 有人說是泛指武漢通向外界的交通非常便利,並非實指九個省;有人說實指通過水陸交通,武漢可與四川、陝西、河南、湖南、貴州、江西、安徽、江蘇以及湖北九省相通。“不論泛指、實指,都是指的武漢處於交通樞紐地位。”
蘇軾 (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自稱廬陵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閱讀鏈接]
很久以前,東海龍宮裏有一座寶山,這座山比珊瑚樹有氣派,比珍珠塔更精巧。東海龍王高興的時候總要去觀賞觀賞,增添一下興致;苦悶的時候也要到寶山前轉悠轉悠,消愁解悶。
可這座神山卻感到自己很孤單,一天,它趁東海龍王去南海觀音那裏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東海來到陸地,賞花看景。
東海龍王得知消息後,立即從觀音老母那裏討了根定山針,想把寶山釘在陸地,不許它亂跑。於是,這座山就被釘在江淮之間的滁州,這就是琅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