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閩江 是我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彙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南台島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複合為一,折向東北流出琅歧島注入東海。
舍利子 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各種各樣,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顏色也不一,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蔡襄 (1012年~1067年),字君謨,宋天聖八年進士,曆任知諫院、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知事。學識淵博,書藝高深,宋代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
魏傑 字從岩,號拙夫,又號鬆筠,別號鶴山樵者,清代風流雅士。他不僅是著名鹽商,也是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藏書家、慈善家,被後人稱為“布衣名士”、“田園詩人”。
[閱讀鏈接]
傳說很久以前,鼓山原叫“白雲峰”。有一天,天空忽然烏雲密布,雲層中躥出一條惡龍,闖進山上的靈源深洞,從此禍害不斷發生。村上有一對平時練武的年輕夫婦,他們見惡龍出洞,為了保護鄉親,丈夫揮動日月寶刀,妻子掣起鴛鴦寶劍,朝著惡龍猛撲過去。
就在這時,那位揮劍的妻子生下一個男孩。惡龍餓得慌,正要撲吃嬰孩,突然天外傳來喝聲:“休得作孽!”
惡龍抬頭一看是南海觀音,連忙逃進了靈源洞!
觀音要趕著赴蟠桃會,無暇停留,隻好抱著小孩勿匆走了。不覺23年過去了,小孩阪依佛門,法號神晏和尚,當了雪峰寺主持。
神晏來到白雲峰時,到處是荒山禿嶺,一陣風過,山上岩石咚咚作響,所以自雲峰後來被人們稱為“鼓山”
蓬萊第一山——清源山
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北郊,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清源洞,也稱純陽洞,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清源洞位於清源山頂峰,係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時人稱之為“第一洞天”。清源洞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有觀空樓、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築。
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有裴道人因追趕一條傷害生靈的巨蟒到此,見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於洞口,使巨蟒不能複出為禍,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頂岩石,山藤攀掛,古色蒼然。
清源洞下方不遠處,有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題刻。清源洞的左峰,也稱東岩。其旁是遵岩,因唐代僧人可遵居此故名。可遵建有三塔,遺址尚存。
清源山屬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岩體侵入所形成的,岩體外部呈黑褐色,岩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
百丈坪也稱遵岩、星台岩。位於清源洞東南。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明萬曆間,泉州太守薑誌禮書“百丈坪”3個大字,十分壯觀。
百丈坪坦平寬廣,臨風遠眺,近山遠水,無限空闊。晉水、洛江彙注東海,如雙龍入海,氣勢非凡,每每紅日東升,霞光萬丈,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鬥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混為一體。
老君造像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副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
老君石像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
最令人喜愛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淩厲的神仙架勢。
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
千手岩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岩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
石像前的千手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鍾,香火不絕,寺前蒼鬆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岩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裏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和廟宇石刻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清澈的泉水從50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蕩滌殆盡。
在瀑布旁的這一棵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著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歎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說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
進入山門,聞得彌陀瀑布,空穀傳聲,隻見飛瀑如練,從峭壁上淩空而下,卷起千堆雪,濺落萬斛珠。
彌陀岩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年間。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