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河山——中部自然名勝2(1 / 3)

大好河山——中部自然名勝2

險峻靈秀——九宮山

九宮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山縣城東南,綿亙百裏。九宮山因南朝“晉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

此後,多朝皇帝封山賜匾,曆代文人作賦題詞,延至南宋名道士張道清赴九宮山開辟道場,香火遠播,九宮山便成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

九宮山雄奇險峻,景色迷人。春可賞花,夏好避暑,秋看紅葉,冬覽雪景,既有南國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國風光之壯美。九宮山夏天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後似秋、晚如初冬,素有“天下第一爽”之稱。

九宮山具有我國最具特色的高山湖泊雲中湖,有全國落差最大的大崖頭瀑布;還有分布近千種名貴動植物、近百種珍稀瀕危物種、擁有大麵積原始森林和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省級森林保護區九宮山森林公園。

主峰老鴉尖被稱之為鄂南第一峰。這裏春天,林木滴翠,繁花以錦;炎夏,清風徐徐,涼爽宜人;秋季,紅楓耀腦,山清水秀;深冬,銀裝玉樹,似北國風韻。

雲中湖景區是九宮山風景精粹之地,位於鳳凰嶺上,湖麵百多畝,蓄水量100多萬立方米,最深處35米,是國內高度僅次於新疆天山天池和長白山天池的高山湖泊,也是我國高山湖泊中的佼佼者。

金雞穀是一條森林幽穀,是一個風景幽雅的綠色世界,到處蝶舞蜂喧,鶯歌燕舞,滿目芳菲,也是九宮山風景精華之地。

境內老鴉尖為鄂南第一峰,也是幕阜山脈最高峰。周圍千米以上高峰七八座,與之相連的有太陽山、藥姑山等。這裏群峰高聳,古木參天,是植物王國,動物世界。

無數溪泉潭瀑終年噴珠漱玉,無數的珍奇動物,漫山遍野珍稀植物都在這個寶島上生長,是中亞熱帶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

石龍峽風景區,是九宮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銅鼓包西側的三峰山北麓。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山穀,全景區以石階、石徑貫通,石階石徑以花崗石料石砌成。為跨越山溪,建有石拱橋七7座,鐵索橋兩座、跳石、棧道各一處。

景區中以崖、石、樹、瀑、潭等組成的自然景觀,明代的通山縣禮部侍郎朱庭吏所築的兩崖行窩,和明末清初的懶拙和尚野居處,皆在北山穀中,是很重要的人文景觀。

“風車口”也叫“大風口”,位於銅鼓包之西。大風車口寬約2000米,小風車口寬約30米。由於東西兩麵斷崖聳立,形成剪刀叉形狀的穀口,大陸南北氣流為高山所阻,交彙於此山峰岔口,因而一年四季,天天都是疾風呼嘯。

風車口頂部為30米寬的山脊,北邊下方是10多千米長的幽穀石壟溝,南坡下為石船,是神話傳說中的水將軍與逆龍大戰之地,至今有一巨大的山峰如船,為水將軍所斬,那隻逆龍要把江西造成海,湖廣立洲城,最後被水將軍降伏。

“雪海翠園”位於風車口旁邊的山坡峰穀,都堆積著雪白的沙子。若有雲霧彌漫,就像到了海濱,這片雪海裏,長著許多低矮的青鬆,遠望江西修水白沙山如同雪龍飛舞。白沙在碧翠的青鬆掩映下,顯得更加雪白,青鬆在白沙的襯托下,顯得更為翠綠。

“尼姑石”與和尚石正在風車口至古老廟的群龍吸水前方。這兩塊聳立在樹林上的奇石,高約丈餘,一上一下,狀如人形,正向上奔跑,相距百餘米。前者為尼姑石,它身向前傾,如披衣禦風。胖和尚在下緊追不舍,此景叫“和尚趕尼姑”。

更為奇妙的是,在古老廟與和尚石、尼姑石之間,還聳立著另一巨石,高約7米,上大下小,形似火炬,像一尊清秀觀音,在廟前嚴肅看守,不準動了凡心的和尚、尼姑回廟,真是巧奪天工,天然成趣。

還有一個神話故事,說從前雲關半山有座和尚廟,一天,有個上山的尼姑路過雲關和尚廟歇腳,不小心把帽子丟在廟裏。和尚發現後急忙拿起帽子追趕送還,尼姑發現和尚追趕,怕他起心不良,這樣你追我趕,恰被張道清發現。

他認為不成體統,有辱仙家風範,於是他略施小術,用定身法讓尼姑和尚都變成了兩座小石峰。而位於公路上的另一個最大岩石則叫“道士解勸”。

“姊妹鬆”為兩棵並立的鬆樹,一鬆如姐,亭亭玉立,一鬆如妹,嫵媚多姿。

清代詩人在《怪鬆坡》說道:

雪埋關下坡,尋常鬆子落。

縮頸話堯年,雲杪雙朵鶴。

怪鬆坡也叫獅子坪,為入九宮門戶。這裏滿坡泉水如琴叮當彈唱,奇石遍布,狀如龍飛虎躍,富有山野情趣。

明朝詩人孟養浩在《聖鬆坡》詩中歎惜:“怪鬆坡上怪鬆無,虛憶當年五大夫”。如今,“老怪”歸天,“新怪”出生,成為國內罕見的“怪鬆世家”。

世代繁衍不息,也許是怪鬆坡下有一位神秘的怪鬆之母吧!站在華英如蓋的迎客鬆下,遠遠就可望到一對抱頭盤膝的“姐妹鬆。”

“古崖洞”人稱“陶姚仙洞”,是九宮八景之一。它背靠筆架山,前臨噴雪崖,洞外有突兀巨石,在清晨和傍晚時,片片飛雲,時隱時現,陣陣迷霧,若即若離,鳥從頭上過,雲在腳底飄。

有時,縷縷雲煙直灌入古洞深處,縈繞不散。洞內有潺潺清泉,如將一枚硬幣置於水中,硬幣便在水麵漂浮旋轉。

“父子鬆”在含羞鬆旁邊,有一對老少相依的“父子鬆”,約一抱之圍,5丈多高。大的像一位慈愛親和之父,小的像一個稚氣未脫的頑皮的小夥,站在父鬆之下。

父鬆枝杆虯曲,樹冠向子鬆彎傾,像一位被歲月壓彎了腰背的慈父正在對它兒子訴說著什麼。也許是在叮囑它的兒子不要畏懼世間的風雨冰雪,教它懂得鬆的正直,要有鬆的骨氣。

300年來,他們就這樣扶老攜幼,老少相依為命,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

“試劍石”也叫萬山石,位於九宮山北麓獅子坪的雲關古道上,麵對獅擁雲關,距雲中湖2000米,原建有構斯亭。雲關古道為朝山神道,梯級石階,旁崖臨閣。其中有一座巨石聳立路旁,一邊被削去10平方米,相傳張道清上九宮山開辟道場,在此被巨石所阻,他揮劍劈開巨石,故名試劍石。

“雲關隘路”在雲關石刻之上,古為香客進山神路,因其傍崖臨澗,常有雲霧迷漫,故留下了“萬壑風濤撼古鬆,白雲未散碧雲封”和“穿雲幾度達雲關”的古詩句。隘路上端有“娘娘廟”遺址。廟前繁花點點,青林湧翠,雲飄霧繞。

這條朝山古道沿途奇石聳峙,形成天然有趣的“虎頭、石猴、雄獅、觀音”等勝景。古道小徑穿雲破霧,時隱時現,人行石徑,如同在天空中騰雲駕霧。時而雲迷山峰,風吹山似飛,雲動石如舞;時而繁花耀眼,恍如蓬萊仙島。

“闖王陵”門樓為三門四柱,牌坊樣式,為鋼筋水泥澆灌,表麵嵌滿翡綠色大理石米。表麵脊筒滴水,仿明清飾鴟尾。門前兩側佇立著兩對明代的石獅、石象,門前橫徑石橋,正門鐫刻宋體金字“闖王陵”。

門樓前有廣場,可供停車和遊人聚集。廣場左側有一紀念碑,刻著介紹李自成的生平碑文。闖王陵背依九宮山老崖“虎山”,旁西流溪水,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有門樓、墓塚、陳列館。

整體建築依山就勢,氣勢宏偉。陳列館內收藏有李自成流鎏金馬鐙等許多珍貴文物和不同時代的史誌文獻。陵園附近有落印洞,拴馬鬆等李自成殉難古跡。

墓塚位於門樓之上,陳列館之下,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由門樓起步,登58級石階,即李自成墓塚祭台,橢圓形的墳塚圍著花崗石圈,這就是闖王的“寶頂”。

墓前立著一塊“李自成之墓”的荷花綠大理石碑。前有拜台,兩側有看台、花壇、種有梅花、雪鬆、香樟等名貴植物。

上有下馬亭、激戰坡,下有幽徑石橋和紀念碑台,臘梅寒冬傲雪,雪鬆四季常青,玉蘭樹佇首凝思。橢圓形的墓塚長滿了厚厚的綠草,吸取日月光華而四季常青吐翠,更與日月同輝。

“金雞石”在仙人簸米對麵的原始森林中的狹穀裏,有一座近七八米高的小石峰,峰頂上有塊七八米高的金黃頸長鳴,兩條湍急的溪水在金雞岩下流唱。這裏也是座珍稀植物園,石峰上長滿了奇花異木,峰下爬滿名貴藥材雞血藤。

“一線天”位於銅鼓包左側,是九宮山最為雄奇險峻之處,在銅鼓包和風車口這兩座山崖之間,形成狹長的陡峭深穀,人在穀底仰望高空,唯見一線藍天。人立其上,險象環生,深穀生雲,峭石淩風,雲浮風起,仿佛山在搖晃。

[旁注]

晉安王 (472年~494年),蕭子懋,字雲昌,齊武帝蕭賾第七子,母為阮淑媛。479年,齊高帝封其為江陵縣公,食邑150百戶。482年進封晉安王,食邑2000戶。

堯年 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史稱唐堯。15 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 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於他,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他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古史傳說,堯時天下太平,因以“堯年”比喻盛世。

五大夫 五大夫鬆是在秦始皇登封泰山時,中途遇雨,避於大樹之下,因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後被雷雨所毀。

陶姚仙洞 傳說,唐朝李世民殺了胞兄李元吉,當了皇帝後,李元吉的陶妃和姚妃就逃到九宮山下界牌村,陶妃生下李元吉的遺腹子阿寶,將他寄養在一老太婆家,然後和姚妃來到這個石洞裏安身修道,18年後雙雙跳下萬丈深淵。

張道清 (1136年~1207年),字得一,號三峰。他生前死後得到7個皇帝的17道敕封,被皇帝封為九宮山開山道祖。1187年,張道清辭別京城捧皇上聖旨,在九宮山興壇設教,建起三宮十二院,使九宮山成為全國五大道教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