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采——獨特神韻1(3 / 3)

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隻見鼓槌揮舞,彩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他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呐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

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腰鼓最有特色。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糅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被讚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曆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旁注]

腰鼓 是我國漢族古老的民族棰擊膜鳴樂器,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鼓長約34厘米,兩麵蒙皮。鼓框上有環,用綢帶懸掛在腰間,演奏時雙手各執鼓槌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曆史悠久,發音脆亮,在民間廣泛流傳。

武術 又稱“國術”或“武藝”,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春節 指農曆正月初一,又稱“農曆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地方特色。

儺 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在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布。儺戲儀式繁多,器具眾多,儺麵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征。

陝北秧歌 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曆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唐僧 即玄奘,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曆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佛教法相宗創始人。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跑驢 是一人執驢形道具扮騎驢婦女,另一人扮趕驢人的雙人社火舞蹈。跑驢一般都是表現一對農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經過,有說有唱有舞,詼諧風趣。跑驢主要伴奏樂器有嗩呐、小鼓、大鈸和小鈸等,樂曲常選用冀東嗩呐曲《滿堂紅》。

水船 是由一名劃船艄公,一名挎道具水船的坐船女子,二人載歌載舞表演的春節社火或民俗集會船舞。流傳於陝北各地,其亞舞種有《跑旱船》、《耍水船》、《搬水船》,《跑船》。伴奏由吹鼓樂和歌唱交替進行。吹鼓樂曲目有《清水令》等,歌曲有《跑旱船》、《好好扳來力出足》、《船夫調》等。

大頭和尚 我國民間舞蹈。也稱“大頭舞”、“跳羅漢”、“羅漢舞”,流行於全國各地。此舞原出自民間故事《月明和尚度柳翠》。一般都是由兩人扮演,一人飾和尚,頭戴紙質的大頭麵具,手持蒲扇或拂塵;另一人飾柳翠,手執巾帕。表演時有扭、擺、追、拉等即興動作,十分誇張詼諧。

[閱讀鏈接]

安塞腰鼓在表演活動中有大鼓、喇叭等樂器伴奏,融打擊樂、吹奏樂為一體。

打擊樂在腰鼓活動中起著指揮、領銜的作用,腰鼓表演時的快慢起伏都通過打擊樂控製。打擊樂包括大鼓、大鑔、小鑔、鑼、小鑼等。

安塞腰鼓以大鼓為指揮,腰鼓的鼓點和大鼓的鼓點相一致,其他樂器則起輔助或填補主導打擊空白的作用,和腰鼓鼓點相統一,渲染氣氛。打擊樂通過隊員動作和所布圖案來控製表演動作,達到有起有伏、節奏有序的目的。

安塞腰鼓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嗩呐,嗩呐聲音洪亮、圓潤、質樸,與腰鼓的擊打聲協調一致,起到相映生輝的作用。腰鼓小場表演時,特別是打文鼓時,在一定場合,其他樂器全停,由嗩呐單獨演奏,腰鼓隊員邊打邊扭,別有一番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