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采——獨特神韻2(1 / 3)

民間風采——獨特神韻2

絢麗多姿的民間舞蹈

陝西民間舞蹈形式多樣,絢麗多姿。長期紮根於民間,世代流傳,具有農耕文化特征,鮮明的民俗祭祀屬性,加之原始舞蹈、百戲、軍陣樂舞及宋元雜劇的影響,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陝北秧歌是陝西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每逢春節和元宵節前後,陝北各地村村鬧秧歌。秧歌隊由傘頭帶領,在鑼鼓嗩呐的伴奏聲中,以踢場子、霸王鞭、跑毛驢、腰鼓、龍燈、高蹺、水船、獅子等組成綜合性的民間歌舞隊,挨門拜年,搭彩門,踩大場,與火塔塔、轉九曲結合起來,盡興玩樂。

踢場子是陝北群眾最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最為流行。踢場子以兩人場子為主,也有3人、8人、10人集體表演。

兩人場子多表現男女愛情;3人場子有反映舊社會富豪之家大小老婆爭風吃醋的情節。兩人場子多分為軟場子即文場子,又稱“姻粉場子”,表演動作細膩,含情脈脈,以歡快、活潑的格調為主。

硬場子即武場子,男角表演具有武術動作,剛健有力,英武活潑。醜場子又稱“老人場子”,具有詼諧、幽默、滑稽、風趣的喜劇色彩,往往是陋而不俗,醜中見美。

高蹺流行於陝西很多地區,關中地區稱“柳木腿”,陝北地區稱“高蹺秧歌”。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雙腳踩著木蹺,高者三五尺,低者尺餘,邊跳邊押。表演形式有集體對舞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

高蹺以表演傳統戲曲人物的造型為主。在踩木蹺之前,按劇中人物造型,畫好臉譜,穿上戲劇服裝,踩上木蹺,按劇組分類,以鑼鼓、嗩呐伴奏,吹吹打打列隊行進。

劇目有《三回頭》、《櫃中緣》、《花亭會》、《二進宮》、《桃園三結義》等。商縣、黃陵有兩人表演的“三條腿”高蹺,銅川有兩腿綁在一起的“單腿”高蹺,眉縣、勉縣有高蹺跑驢、高蹺獅子、高蹺抬轎、高蹺疊羅漢等。

獅子舞在陝西各地普遍流行。洛川縣有文獅子,臨潼縣有武獅子,南鄭縣有高台獅子,旬陽縣有火獅子,戶縣有爬獅子。

表演獅子舞者,一手拿拂塵,一手拿“天官賜福”的紅布引逗。可以表演爬梯、上桌等舞獅的動作,還可以破陣。

陣分兩種,一是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的啞劇節目,如《懶婆娘搶場》、《美女梳頭》、《秀女進廚房》、《二女鬧書房》、《捉跳蚤》等;也能演曆史故事折子戲,如《大舜耕田》、《十八羅漢》、《諸葛亮夜觀天書》、《敬德說馬》、《狀元祭塔》、《伯牙奉琴》、《呂蒙正趕齋》等。

另一種是破字陣,即讓獅子猜謎,屬於民間智力測驗遊戲。獅子隊到各家拜年時,主人要擺幾件物品,讓笑和尚引獅郎,在表演中猜出其意。

如場地擺一個火盆架子、一片生薑、站立一個小孩,放上一張畫,再用小板凳擺個山字。笑和尚很快就會猜出寓意“江山如畫”。主人認為猜中了,就立即取出一個紅包獎賞。如果一時猜不出,就得繼續表演。

龍燈舞是陝西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在氏族部落時期,各部落均有自己崇拜、信仰的圖騰,以黃帝和炎帝部落組成的華夏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是龍和鳳。曆代帝王崇拜龍和鳳,並視之為吉祥之物,遂有故事“龍鳳呈祥”之說。

龍舞,以藝術誇張的手法和優美的舞蹈動作,表現“騰空飛舞”、“入海翻騰”、“騰雲駕霧”等,活靈活現,給人們以美的享受。龍頭、龍身、龍足、龍尾,分別由鹿角、獅口、虎眼、鷹爪、魚鱗、魚尾等組合而成。

陝西的龍燈舞,有三原的“筒子龍”、藍田的“雙龍”、戶縣的“地龍”、旬陽的“火龍”、漢中的“彩龍”、勉縣的“五節龍”、南鄭的“水龍”,以及陝南各地的“板凳龍”、小孩玩的“香龍”等。

船舞是陝西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其特點是載歌載舞,它在唐代樂池中就出現過類似的形式,宋代歌舞隊中稱“地行舟”、“旱龍船”。陝西的彩篷船、商縣的雙人花船、三原的母子船、勉縣的老鴉船、周至的轉船等,都是邊舞邊唱。

鼓舞在陝西民間舞蹈中流傳最廣,形式最多,計40多種。 有用於祭祀的略陽羊皮鼓、華陰背花鼓、寧強羊角鼓、山大鼓、八仙鼓、老鼓、合陽撂鼓;有用以驅邪的合陽上鑼鼓、十麵鑼鼓;有反映征戰軍旅生活的洛川蹩鼓、神社鼓;有反映慶典的牛拉鼓、韓城百麵鑼鼓;有反映勞動生活情趣的勉縣對鼓、靖邊踢鼓、宜川胸鼓、洛川花鼓、臨潼牛拉蹩鼓、黃陵抬鼓。

表現古代樂舞的有大荔的南劉鑼鼓,合陽五支梅花鼓、三園鼓。表演曆史人物故事的有華陰素鼓,大荔花苦鼓等。

“蛟龍轉鼓”是陝西民間民俗活動的獨特項目。它流行於乾縣王村鄉一帶,以其粗獷豪放、完整優美的色彩和表演,成為聞名遐邇的民間打擊樂藝術活動。

據傳,明代大王村一個叫梁梅的宦官,1593年告老還鄉,曾組織過多種娛樂活動,其中“蛟龍轉鼓”就是他親自教習的。

數百年來,這個傳統節目,紮根於民間,完善於民間,曆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大王村各鑼鼓隊,從各條街道邊打邊行,最後彙集於村東“三義廟”前,對陣擂打,熱鬧非凡。

“蛟龍轉鼓”樂隊一般有6鑼、7鼓、14鐃,另有兩人吹長號,一人指揮,共30人。樂器以飾有“蛟龍”圖案的大鼓為主,打時常有跳躍、旋轉等象征“龍騰虎躍”的舞蹈動作,故名“蛟龍轉鼓”。

其具體打法,分坐鼓、轉鼓兩種。坐鼓演奏時,鼓在前排,鑼插期間,鐃在後排,號排兩邊;轉鼓演奏時,鼓擺成梅花形,鐃、鑼、號均成弓形站在後排。

全樂鼓分三段:首先,長號引鳴,隨後鑼鼓響應,若“蛟龍”擺頭,漸露水麵,故稱“蛟龍出海”;第二段為“潮”,擂鼓者按節拍舞動擂鼓,當此時,人在跳躍、旋轉,鼓槌和鐃上下翻飛,樂隊如月,“蛟龍”狂舞,故稱“蛟龍翻背”;第三段,節奏漸緩,樂聲平和,稱為“蛟龍入宮”。

“蛟龍轉鼓”音調高亢粗獷,節奏激烈緊張,具有振奮人心、激勵向上的氣魄,表現乾縣民俗激昂豪放的氣概,與其他民間鼓樂的《風攪雪》、《十樣景》、《閃電鐃》相比,獨具風格。

流行於陝西扶風的民間舞蹈“雲垛”,源自漢代漢族節日遊藝,因小巧靈活,便於製作,便代代相沿。表演時,參與的青少年男女,均按古代人物扮演,穿紅綠不等,但成雙成對,多至數百人,步踏樂曲,翩翩起舞。每個扮演者,腳麵上結紮一個橫形梅花狀彩雲,手執火把或花扇,碎步前行,如仙女駕雲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