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采——獨特神韻2(2 / 3)

“雲垛”是群體舞蹈,演出時按廣場、路途、白天、黑夜等情況區分。在廣場演出,其套數有“掏八字”、“雁南歸”、“撲四門”等;平時演出,按一般舞蹈表演進行。各種表演,都有鑼鼓伴奏,並配合龍燈、竹馬、獅子等項目。

[旁注]

元雜劇 又稱“北雜劇”。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霸王鞭 流行於陝北榆林、綏德、佳縣、吳旗一帶。“霸王鞭”用杉木或較好的木條製成,塗以紅色,兩端係有小鐵環或鐵鍵,舞蹈時敲打身體上下左右各部分,發出不同的聲響,顯得格外清脆、和諧。

桃園三結義 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誌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

諸葛亮 (181年~234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板凳龍 一種舞龍運動,又稱“梅竹燈”。相傳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龍舞還有“幹龍”、“濕龍”之分,“幹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

八仙鼓 是將扁鼓係於腰腹前擊奏的舞動的一種民間舞蹈,因傳統表演時每次有8位鼓手而得名。流傳至少200餘年,相傳與古代軍旅操練習武有關。流傳於渭南的大荔、蒲城、富平、白水一帶,以渭南田市鎮最馳名。

[閱讀鏈接]

載歌載舞是民間舞蹈中常見的一種形式,邊唱邊舞。

這類民間舞蹈在陝西有韓城秧歌,渭華秧歌,商洛花鼓,安康小場子,漢中端公戲,西鄉地圍子,旬陽跑場花鼓,漢陰地蹦子,陝北二人台、對子秧歌、三才板,寶雞笑談,寧強陽平的二人場子,西安的秧歌底子,戶縣的跳緣歌等。

是一旦一醜登場表演,未形成嚴格的表演程式,多以當地的山歌、民歌、小調演唱。

一戲一曲,一曲到底,沒有弦樂伴奏,隻用鑼鼓烘托情緒或進行間奏。有較完整的舞段。以戲劇性表演為主,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有矛盾,但都比較簡單,沒有大的本戲。

歎為觀止的寶雞社火

位於陝西關中西部的寶雞,古名陳倉,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最早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炎帝的故鄉;周、秦王朝先後在寶雞一帶創業建都,創造了極其燦爛的古陳倉文化。

這裏不僅遺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還保留了其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而最令人歎為觀止的便是寶雞社火表演藝術。

寶雞社火是在繼承周秦漢唐時期的百戰、散樂和古代鑼鼓舞蹈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而形成的民間群體性遊藝活動。

因寶雞地處關中西部,曆史上屬鳳翔府管轄,又稱“西府”。所以寶雞社火又稱“西府社火”。耍社火在寶雞又稱“裝古事”,即以一定的社火形式扮演古代的人和扮事,裝內容主要有曆史人物、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等。

寶雞社火根據表演時間分為晝社火和夜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

造型社火有步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血社火、麵具社火等,列隊遊演;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高蹺社火等,主要在場院說唱鬥打進行表演。

高蹺社火即蹺腿社火,又叫柳木腿,是天王村社火會一種很有特點的社火類型。它裝扮簡單,僅用木頭作成假腿,人足蹬在假腿的半截杈上,上半截用繩子綁紮在表演者的小腿上便可行走。這種表演方法要求表演者要有腿功,還要有一定的技巧。

所扮演的內容多為民間小戲和愛情故事,如《斷橋》、《拾玉鐲》、《小姑賢》、《李彥貴賣水》、《打漁殺家》、《梁山伯與祝英台》、《花亭相會》等。

芯子社火分單芯和高芯兩種。單芯社火是用鋼筋鐵管折製成架子,然後將社火人物綁紮其上,顯得玄妙有趣。

如《觀音施福》中,製一朵蓮花座站立觀音,兩邊有兩個葉蕾,上麵站立兩童兒;再如《關羽保皇嫂》中的關公肩扛青龍偃月刀,甘、縻二夫人站在刀尖和刀柄之上,顯得十分玄妙,且韻味高雅,趣味無窮。

高芯社火中最具盛名的要數山社火,因其扮演的社火形態高達10米,底座寬10米有餘,整個框架用鋼筋及木料綁紮而成,中心用一大車木輪樹,上鑄10多個四方眼,眼中製各種形式的鐵芯子模型,再用麻紙裱糊成一座小山包.

芯子上裝扮故事人物都是選10歲左右的小孩,山包的各個部位分別裝點有草木、小溪、曲徑、廟宇、樓台、亭閣等;還有龍、獅、虎、蛇各種動物。各色社火故事少則3轉,多則五六轉,其中有《三肖洞》、《甘露寺》、《孫賓坐洞》等。

人物各拿刀、槍、劍、戟,或金雞獨立,或騰雲駕霧,懸吊半空。其設計宏大氣派、雄偉壯觀,技藝精巧絕妙,典雅別致,惟妙惟肖。

黑社火即是晚上耍的社火,是流傳於寶雞西部山區的一種小型地麵表演的說唱社火。有別於其他造型社火隻擺架勢,不帶說唱的鮮明特征。表演時在村上的麥場或大戶人家的家庭院落,點燃柴火利用其光亮進行廣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