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采——獨特神韻2(3 / 3)

黑社火也是一種祭祀神靈,祁福求安的娛樂形式。開場前先有一人坐場說唱引言歌,也是墊場子。講曆史說故事,緊一句慢一句等待後場演員化妝準備好後才下場,然後正式表演開始。

先是表演祭神的節目有《十炷香》、《天官施福》、《香山寺還願》等。然後開始演出正場故事。節目有時三五人為一場,多時達數十人不等。既有道白,說唱詞,還有樂器配上曲調進行演唱。文場麵有三弦、碰鈴、瓦子等,武場麵有大鼓、鑼、鈸等。主旋律以三弦為主。

血社火又名“紮快活”、“紮社火”。所謂紮就是將斧頭、剪刀、鍘刀等凶器化妝時紮入扮演惡紳者的頭部、麵部及胸腔之中,是一種集雜技、戲劇等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藝術表演形式。

血社火由赤沙鎮吳氏家族創立於1838年。相傳當年有一河南籍鐵匠路過三寺村,因重病被吳家先祖收留治病。來年病愈後為了報答吳家,將血社火的妝演秘訣及技法傳授,並幫助打造了所需鐵器道具,遂成為吳姓家族的傳世藝業。血社火已成為寶雞社火的一項原汁原味的特技。

社火遊演一般是探馬在先,隨後跟著社火會旗、火銃隊、旗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遊演隊伍陣容龐大,氣勢宏偉,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作為社火表演中最為重要的道具,社火臉譜也體現了極其豐富的民俗文化特色,它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發,用日月紋、火紋、旋渦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表現人物的性格。

寶雞社火臉譜,人物眾多,開臉嚴謹,用色講究。僅臉譜的譜式就有很多種,如:對臉,破臉,碎臉,懸臉,轉臉,定臉等,最常見的是對稱形和旋轉形兩種。

對稱形即是左右形與色都成對稱分布,以五官為準,飾以各色紋樣,頗似先秦青銅;旋轉形則放棄五官中線,向左或向右成一條斜線,並飾以盤旋遊走的紋飾,有很強的運動感。

畫臉譜的顏色早期隻用青、赤、黃、白、黑5種顏色,暗合五行明辨忠奸。這也是表現社火臉譜人物角色性格的基本色彩和語言。黑代表忠誠、鐵麵無私,白代表奸詐,紅代表俠義,綠代表草莽,金、銀代表鬼怪,粉代表蒼老,黃則代表殘暴。

為便於臉譜顏色傳承,民間藝人還專門編有口訣:

紅為忠勇白為奸,黑為剛直灰勇敢;

黃為猛烈草莽綠,藍為俠野粉老年;

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

此外,還有畫眼、眉、口的口訣,畫眼訣裏又分順眼、吊眼、環眼、三角眼、雌雄眼等。畫眉訣裏有臥蠶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獸角眉等。

社火臉譜是隨社火表演同時誕生的藝術作品,不僅繪畫風格和造型藝術具有極高的民族特色和美術造詣,它更是曆史文化的提煉與生活的濃縮,不僅代表了其地方特色文化,作為社火藝術表演的主要道具,它更是記載了傳統文化藝術和延續了民間故事傳說。

與社火同時遊演的,還有西秦百麵鑼鼓、西山刁鼓、西府嗩呐、舞龍、舞獅、秧歌、腰鼓、竹馬、旱船、趕強驢、二鬼摔跤、張公背張婆、啞哥背妹、大頭娃娃、麵具舞蹈、喜劇表演等。

寶雞社火包含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藝術形式和民俗活動,具有很高的民俗價值和審美價值。

[旁注]

鳳翔 古稱“雍”、“雍州”、“雍城”,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寶雞市境內。鳳翔為我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秦文化、鳳文化、民間文化、蘇軾文化、鳳酒文化、佛教文化、西府飲食文化和讀耕文化等為鳳翔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

戲曲 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曆史上也稱“戲劇”。從全國36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的京劇、豫劇、越劇,被人們譽為中國戲曲三鼎甲。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關羽 (約160年~220年),漢代末期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孫賓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14年),戰國時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著有《孫臏兵法》。

三弦 又稱“弦子”,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西山刁鼓 陝西鼓舞形式之一,發源於寶雞陳倉區香泉鎮水柏村。由於讓鼓手相互爭搶敲擊,故稱“刁鼓”。有著其獨得的藝術風格,耍刁鼓時鼓手、敲鑼者、打鑔者都要裝扮,造型分為鼓手、猴兒、捉扇子手、抬鼓者。

旱船 是我國許多地區都盛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演出形式大同小異。女子雙手持竹木製作的船形道具,艄公持櫓在旁做劃船狀,邊行邊舞。似行於水上。輔之以樂人伴奏,表演詼諧,人見人愛。有的單獨表演,有的與“地秧歌”混同表演,有的與“小車會”混同表演。

[閱讀鏈接]

黑社火有多種表演形式:

一是跑圓場。如《三戰呂奉先》,一個馬童先出場,然後呂布上來在前麵跑,劉備、關羽、張飛在後麵追,在鑼鼓配合下,挽出許多花子,舞出許多動作。還有《黑三宵搬兵》、《趙匡胤送親娘》等節目。

二是唱曲子。多為兩生兩旦,邊舞邊唱,像《親家母打架》、《李彥貴賣水》等,即所謂的對對戲。

三是笑談。上場的人物多是兩老旦,一小旦,她們各有各的唱詞和曲調,有背弓調和月調兩類大調,唱腔鄉土氣味濃鬱,原汁原味,古樸動聽。

四是快書。即溜幹場,猶如馬戲團的醜角演員,專門在換場時填空使用,表演時有說有笑,有哭有鬧,幹脆利落,逗人發笑,使場麵輕鬆愉快;內容多為勸善,形式有如說快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