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繪製方法有特點,下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裏外皆施彩。陶衣有紅、白等色,施加陶衣後用黑色或赭色彩繪出帶形紋、網格紋、圓點紋和弧三角紋。
另有較多的彩陶紡輪,其橫截麵有橢圓形、長條形等,紡輪上先施米黃色陶衣,然後彩繪出旋渦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卵點紋和短弧線紋。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圈足器發達,三足器較多,平底器較少,不見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領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壺形器等。
在居住條件方麵,屈家嶺文化出現了大型分間房屋建築。這種建築一般呈長方形,裏麵隔成幾間,有的呈裏外套間式,有的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地麵用紅燒土或黃沙土鋪墊,以便隔潮,表麵再塗上白灰麵或細泥,並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堅硬。大的長14米、寬5米,室內麵積達70平方米。
在建房過程中,有時還把整條豬、狗埋在房基下作為奠基犧牲。
屈家嶺文化的墓葬形製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甕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個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屈家嶺文化遺址範圍很廣,主要有京山屈家嶺遺址、荊州陰湘城遺址、石首走馬嶺遺址、鍾祥六合遺址、天門鄧家灣、譚家嶺和肖家屋脊遺址等。這些遺址,同樣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生活在漢水中遊地區。
[旁注]
京山 地處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因縣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於漢江中遊地區,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的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遊第一個被命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體係。
巫醫 在我國古代,巫與醫是同源的。最早的時候,巫醫是一個具有兩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醫藥,是比一般巫師更專門於醫藥的人物。巫醫對那些信奉它的部落來說更有著深厚的基礎,被推崇的繁複步驟。
蚩尤 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以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爭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為戰神。蚩尤也是苗族相傳的遠祖之一,其活動年代大致與華夏族首領炎帝和黃帝同時。
應龍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應龍在“涿鹿之戰”中曾助軒轅黃帝,與蚩尤作戰,殺蚩尤於凶犁之穀;亦曾助禹治洪,以龍尾劃地成河以引導洪水入海。外型被描述為帶翼的龍;同時也被認為是掌管雨水的神祇。
豆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名,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豆作為禮器常,常常與鼎、壺配套使用,從而構成了一套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成為隨葬用的主要器類。
弦紋 我國古代陶器紋飾,是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是作為界欄出現的。紋樣是刻畫出的單一的或若幹道平行的線條,排列在器物的頸、肩、腹、脛等部位。有時弦紋與其他紋飾配合使用。
[閱讀鏈接]
屈家嶺遺址於1954年修建石龍水庫幹渠發現後,1955年及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中國科學院為此出了專著《京山屈家嶺》。
關於屈家嶺文化的來源,一種意見認為,屈家嶺文化與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區互相重合,有明確的地層疊壓關係,陶器有承襲、演變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繼承大溪文化發展來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屬於不同的文化係統,湖北黃岡螺螄山遺址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應是探索屈家嶺文化淵源的線索。有的更進一步提出,由螺螄山遺存直接演變為典型屈家嶺文化,而大溪文化則發展成具有地區特征的屈家嶺文化。這一問題有待於通過積累更多資料和深入研究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