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2(1 / 3)

精神傳承——大漢風骨2

屈原在漢水抒發愛國情懷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出生於楚國丹陽,我國戰國末期楚國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就源於漢水文化。楚辭是以南方民歌為基礎,采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

屈原具有高昂的文學激情,無比地熱愛自己的故鄉,有著濃鬱的漢水文化情結。他的楚辭受到漢水流域“楚聲”、“楚歌”和《詩經·二南》的影響。

屈原的政治生命極不平凡,一生經曆了跌宕起伏曆程,這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當時, 北方強國秦國步步南進楚境,意欲實現天下一統。屈原作為楚國的大夫,積極出謀劃策抵抗強秦,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現富國強兵。他是楚國第一個反對與秦國談判的政府官員。

公元前304年,秦用計誘騙了楚懷王。楚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但均遭慘敗。

為聯齊抗秦,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秦國一看情勢不妙,又向楚國提出建議要聯婚,相約在武關談親事。屈原知道此事之後,表示堅決反對。楚懷王大為惱怒,將屈原放逐於漢水。

屈原作品《抽思》中“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及《惜誦》中“欲高飛而遠集兮”,都是以鳥喻己。可見,他的流放之地在漢北。

在漢水流域,一直流傳著關於屈原的許多故事,一些地名如“屈原崗”、“回車鎮”等,都是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

屈原流放至漢北後,回望家鄉,不由得惆悵萬分,他迎風長歎道:“遼啊、遼啊,我的家國啊。”當時人們尊敬屈原,同情他被流放的境遇,就將屈原迎風長歎之地命名為“遼瓦”。

由於屈原時常騎著白馬在漢江邊來往,人們更尊其為心目中的救世賢才,在彌陀寺附近不遠處建了一座“白馬寺”紀念。

當屈原騎著白馬輾轉來到江邊的一個小村後,因時常惦記著妻子和孩子們,常常獨自一人來到河邊悄悄垂淚,人們就將這裏命名為“惦子河”;又說是屈原投江身亡後,當地百姓常聚集於江邊祭奠屈原,村中有一文雅之士,將此地改名為“奠子河”,後來在口頭相傳中,成了 “店子河” 。

鄖鄉百姓聽說屈原投江的消息後,含悲將身邊那條河道既不彎曲也不綿長的小河命名為 “曲遠”,是為 “曲遠河”;人們灑淚痛悼屈原大夫,並在曲遠河、堵河交彙入漢江河口處的高地上建築寺廟,日日口念彌陀為之祈禱,是為“彌陀寺”;年年在堵河口隆重舉辦龍舟賽寄托哀思,更在漢江河中心的小島上立祠祭拜,是為“祠堂洲”。

當年,屈原雖落腳在漢水以北,但他日夜掛念的是楚懷王的安危。因他已不在楚懷王身邊,不能勸說楚懷王,害怕楚懷王聽信秦使張儀的利誘,上秦國的當。

屈原整日憂心忡忡,深感離別郢都、離別楚懷王的痛苦。於是,他便開始寫長篇之作《離騷》,言離別之憂愁、離別之痛苦。

屈原繼承吸收了長江、漢水流域民歌的形式、表現方法和抒情風格,又采用了一些散文的手法,創造了以六言為主、兼以雜言的新詩體,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鴻篇巨製《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篇章。

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騷體”是屈原在楚國民歌上發展的新詩體,也是屈原漢水情結之果。

屈原放逐漢北,過著孤獨、清平與遊蕩的生活,但他從未考慮個人的前途與得失,也從不想去謀求高官厚祿。  15年後,他回到楚國都城郢都。但在公元280年前,年近五旬的屈原再次被迫遠離楚都,他乘著小舟,出夏水,進漢水,過洞庭,幾經轉折來到汨羅江畔,居住與此,開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相傳,屈原到江夏後,自感滿腔抱負無法施展,一人孤零零地來到東湖西北岸遠眺珞珈山與磨山,見遠山近水寫滿蒼涼,於是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托物言誌的詠物詩《橘頌》,借橘樹大放悲歌。

其中開篇寫道:“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意思是說,你天地孕育的橘樹喲,生來就適應這方水土。稟受了再不遷徙的使命,便永遠生在南楚。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君臣倉皇出奔。楚國的危亡,人民的苦難,使屈原痛不欲生。

就在這一年的舊曆五月初五,屈原來到江邊,決心不再把高潔的身軀蒙受世俗塵埃,寧願跳入江河,葬身魚腹,  於是,自沉汨羅江中。生於湖北水鄉的屈原終於回歸水中,在水中找到了他的人生歸宿。

屈原的“楚辭”,使漢江成為了我國詩歌之源頭。屈原的一生,正是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漢水流域精神:無私無畏,寧死不屈。

漢江也成就了無數詩人,後世唐詩中更是留下無數佳句詩篇,如杜預、王維、李白、孟浩然、元稹等等。

[旁注]

楚聲 我國戰國秦漢間楚地的音樂,也泛指長江中遊、漢水一帶以至徐、淮間的音樂。亦稱“楚調”或“南音”。楚聲的極盛時期是戰國和兩漢,詩人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辭作品,多依據楚國民間樂舞歌唱形式而作。《九歌》的詞句中曾對盛極一時的楚聲表演情況與樂器等多所描述。

彌陀 亦作“彌陁”,即對佛教阿彌陀佛的省稱。意譯為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之主。與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並稱三尊;又與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

張儀 (?~公元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穀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歎自己的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

白起 (?~公元前257)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將”,是我國曆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

[閱讀鏈接]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他不僅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的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導乎先路”奮鬥決心的實踐者。

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誌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