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與鍾子期漢水結知音
伯牙,戰國時漢水之濱荊州人,既是一位大音樂家,又曾擔任晉國的外交使者。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警世通言》中的杜撰。現代的《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使聽者無不陶醉。
在當時,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伯牙的琴藝,但伯牙卻認為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因此,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不巧遇到了風浪,就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當天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誌地彈了起來。
伯牙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地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漢水之濱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那打柴的人聽了伯牙的問話,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隻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曆說了出來。
伯牙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漢水之濱的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請問您高姓大名?”
打柴人回答說:“山野之人,實不敢當,我叫鍾子期。”
交談之後,兩個人就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於是結拜為金蘭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漢水這裏相會,然後伯牙和鍾子期灑淚而別。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染病已不幸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漢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伯牙聽了老人的話,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歎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有人作詩讚美曰: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
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人們還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後世人們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伯牙和鍾子期的友情,充分彰顯出了漢水兒女深情的氣韻。他們靈秀、聰穎,他們善良、多情,他們憂傷、善感,這就是漢水文化的質地。
[旁注]
蓬萊山 這裏指渤海蓬萊山。相傳,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釺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因海中有水草漂浮,便以草名“蓬萊”命名。
瑤琴 用玉裝飾的琴。據史載,琴本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鳳凰來儀,飛墜在一株梧桐樹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按天、地、人三才,截為三段;取中間一段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幹,選良時吉日製成樂器。
金蘭 典故名,典出《周易注疏》卷7《係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義結金蘭”比喻情誼堅固契合,後來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
[閱讀鏈接]
漢江水悠悠,流不盡千古的思念;南山竹青青,寫不完萬代的失意。早在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係伯牙在途經漢水時所作。
《高山流水》樂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神奇秘譜》,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隻一曲。初誌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誌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漢水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劉邦崛起於漢中開創大漢
秦漢時期的豐縣,隸屬豫州沛郡、沛國。在豐縣城南的劉家村有一個莊戶人家姓劉,戶主叫劉榮,夫妻二人以種田為生,妻子長得很美,遠近聞名。
公元前256年的一天,劉夫人正在田裏幹活,天上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一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劉夫人趕緊跑到一座橋下避雨,突然看見一條丈餘長的巨蟒張牙舞爪,口吐煙霧,當即嚇得昏了過去,人事不省。
待雨過天晴,劉夫人幹完活回家後,感覺腹內有東西蠕動,並漸漸生長,竟是懷了身孕。可是,一年過去了,仍不分娩。
這一天,劉家村來了一位道人,直奔劉榮家而來。劉榮見道人仙風道骨,鶴發童顏,手執拂塵,口中念念有詞,就把他請進家來,想問問夫人因何未娩。
道人看到這位婦人高高隆起的腹部,手捋長髯,突然驚說道:“恭喜了!尊夫人被龍所霧,腹內懷有龍子,一年未生,須服鳳凰山上的土,龍子才能降生。”說罷,將拂塵一擺,飄然而去。
離劉榮家5裏之外有一個大土堆,不知何時形成,名叫鳳凰山。劉榮聽了道人的話,趕緊出了家門,到田裏摘來一擔西瓜,然後直奔鳳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