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夫人腹內確為龍子,具有“九五之尊”的靈氣。這天夜裏,秦二世的當朝軍師夜觀天象,遙見正南方有帝王之氣,直衝霄漢,與月華爭輝,大叫一聲不好,忙派5000官兵來到豐縣城南,把劉家村連同鳳凰山團團圍住,水泄不通。
恰在此時,劉榮正挑著一擔西瓜往鳳凰山走來。時值盛夏季節,赤日炎炎,酷暑難耐,包圍鳳凰山的眾官兵見了西瓜,一哄而上,將西瓜搶光,吃完後就把瓜皮扔在了鳳凰山上。
劉榮拾起官兵扔掉的西瓜皮挑回家去,刮下瓜皮上的土,給夫人衝水喝下去。劉夫人喝了鳳凰山的土,產下一字,取名劉邦。
劉邦長大後,做了沛縣泗水的亭長。他心胸很大,有一次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中途放走了徒役,結果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
劉邦他們夜裏抄小路通過沼澤地時,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有一條大蛇擋在路上。劉邦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麵,拔劍斬了大蛇。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響應,劉邦也加入了反秦洪流。兩年後,劉邦和另一支起義軍項羽相繼率兵入關。
劉邦和項羽按照原來與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言,劉邦先入鹹陽,按理應為關中王,但是項羽雄兵40萬,自封為西楚霸王,統占梁楚9郡,建都彭城。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項羽容不得劉邦稱雄天下,就擺下鴻門宴,打算除掉劉邦。
劉邦在鴻門宴上得謀士張良的妙計,成功逃離酒席,脫離險境。項羽身為西楚霸王,想封劉邦為漢王,把巴郡、蜀郡、漢中郡3郡劃歸劉邦管理,建都漢中。項羽的意思是把劉邦困在這裏。
劉邦聽到消息後極為震怒,欲與項羽決一死戰。手下大將樊噲、周勃、灌嬰等也摩拳擦掌,想去攻打項羽。
此時,劉邦的丞相蕭何不讚成,他向劉邦進諫道:“此時我們實力不足,不可與項羽開戰。主公入主蜀漢,此地雖險,但總可求生,不至於因為開戰而速死。”
劉邦怒氣未消,問蕭何道:“唯道攻打項羽就一定速死嗎?”
蕭何接著說:“彼眾我寡,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中就曾經說‘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我希望您在漢中稱王,休養生息,蓄積力量,然後收巴蜀、定三秦,則天下可圖。”
蕭何這一席話,說得劉邦茅塞頓開,立即率兵赴漢中,行宮設在古漢台。
漢中乃天府之地,風調雨順,人傑地靈,糧草充沛,人民富足,是世上少見的軍需物資庫。劉邦聽從蕭何的舉薦,在南門外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訓練軍隊,加上蕭何的大力輔佐,經濟生產快速發展,不到一年,就在漢中迅速崛起。
劉邦治下的漢中,其地名源於漢江,《漢中誌府》說:“郡臨漢水之陽,南麵漢山,故名漢中。”漢中與“華夏”一詞密不可分,古代稱秦嶺為華山,稱漢江為夏水。由於有秦嶺的嗬護和漢江的滋潤,漢中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率兵北入大散關,奇襲“三秦”,一舉占領關中.緊接著,又揮兵東出,逐鹿中原,掃除群雄,與項羽抗衡。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當時最強的武將,其神勇千古無二。他見劉邦兵勢迅猛,馬上派信吏給劉邦送信說:“你我戰爭多年,也分不出勝負。我想與你大戰三百回合,決一雌雄。”
劉邦巧用心計,在回信中這樣寫道:“我不與你在戰場上鬥勇,但我願與你在戰場上鬥智。”二人約定在讚陽漢水一帶布陣決戰。
在這次決戰中,蕭何號召老百姓加入戰鬥,由於楚國古讚陽有敲鼓的習俗,家家戶戶幾乎都備有鼓,他們組成了幾百人的鑼鼓方陣,在軍中助威。
漢軍鑼鼓一響,如同電閃雷鳴,十裏之外都能聽到,加上劉邦手下大將張良、韓信的運籌帷幄,剛一交戰,項羽軍隊就嚇得亂了方寸,節節敗退,後來被逼到仙人渡一帶江邊。項羽沒了退路,自刎而亡。
關於這一仗,在老河口一帶還有民間神話傳說:此仗的鑼鼓巨響驚動了天庭正在禦花園休閑的玉皇大帝。玉帝大怒,叫來雷公、電母責罵他們擅用雷鳴電閃,擾亂天庭。後經查實這是人間鑼鼓之響。玉帝後來說:“想我幾十萬天兵天將尚沒這等聲響助戰,而民間卻有,真是遺憾。”
老河口民間還留傳有歌謠:
古讚陽,古戰場,楚漢兩軍戰沙崗。
項羽、劉邦爭天下,鬥智鬥勇鑼鼓幫。
讚陽鼓、上戰場,敲起來振天響。
驚得玉帝發了怒,一陣旋風卷上蒼。
劉邦在漢中崛起,並戰勝了項羽,統一了天下。為了懷念劉邦的帝業興於漢中,故特將他建立的漢王朝名為“漢朝”。此外,“漢族”、“漢字”、“漢文化”等皆由此始稱。劉邦崛起漢中後創建的大漢基業,名垂千古。
[旁注]
拂塵 又稱拂子、麈尾。是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佛教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征。拂塵也是道派的一種有名的武器。
蕭何 (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秦漢之際沛豐邑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他卻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製定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韓信 (公元前226年~公元前196)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謀戰”派代表人物。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閱讀鏈接]
漢中作為大漢王朝最初的出發點和最早的奠基石,在我國曆史上非同凡響的意義。秦漢時期,漢中跨漢江和嘉陵江兩大水係,當時水運尚好,可連巴蜀和荊楚,甚至抵達東海沿岸地區,同時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在秦巴間有褒斜、陳倉、儻駱、子午等近10條幾千年的古道,陸上可直達隴南、關中、四川、湖北等地,且都是易守難攻,乃兵家必爭之地。
從漢王朝開始,匈奴人稱漢人士兵為“漢子”,稱中原人為“漢人”、“漢民”,這個稱呼後來被契丹人、蒙古人及邊疆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稱中原民族為“漢族”,這就是“漢族”稱謂的由來,進而有了“漢字”、“漢語”種種稱謂。有了漢中,才有了漢文化。如此看來,漢中即可謂諸“漢”之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