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3(1 / 3)

精神傳承——大漢風骨3

劉秀發跡南陽一統天下

那是西漢末年,西漢皇帝劉詢的兒子劉欽在濟陽縣,也就是後來的河南蘭考作縣令。此時,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劉縯,還有一個收養兒子叫劉仲。

公元前5年1月15日夜裏,劉欽妻子將要生產了,但此時正值嚴冬,大雪封門,天氣十分寒冷。在濟陽縣莊寨鎮有一座曾經接待皇帝用的行宮,自從漢武帝使用後就一直封閉著,因為妻子臨產一時找不到合適地方,劉欽也就顧不得許多了,就讓妻子住進了莊寨鎮的行宮待產。

據傳說,這天行宮庭院玉樹銀冠,銀裝素裹。劉欽為了使室內暖和一些,就讓家人在室內放了十幾盆炭火,堆上炭柴,燃起炭火,之後又點了上百支蠟燭,一時間行宮內紅光通照,映襯著晶瑩的白雪,更是分外火紅,這也就是後來“赤光照室”說法的由來。

就在當地百姓看見行宮方向紅光通天時,都誤以為是行宮失火了,便紛紛跑來救火。大家來到一看,卻沒有失火。劉欽出來向鄉親們致謝,說沒失火,是剛剛喜得一子,人們知道後都感到十分驚喜。

第二天,縣城內有個農民發現了一顆穀物,竟然是一莖九穗,並且都已經成熟,而此時正值隆冬時節,農民頗感奇怪,於是趕快報與縣令劉欽。劉欽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於是便給新出生的兒子起名叫“秀”,因這個兒子是劉欽第三子,所以字“文叔”。

劉秀自幼喜好讀書,又能刻苦耐勞,很得父親的喜歡。但是,他在9歲時,父親去世了,他們兄妹生活無依無靠,隻好回到祖籍河南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

劉秀在南陽舂陵白水村生活了近20年。雖然劉縯、劉秀兄弟,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從其曾祖時起就不能承繼封爵了,不過兄弟二人在南陽地區還是擁有大片土地的豪族地主。

在這裏,劉秀與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親相助,樂施愛人。他還善於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後,便利用農閑時間,趕著毛驢把穀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等地銷售,以增加收益。

公元8年,天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西漢政權被外戚王莽篡奪了。劉秀的長兄劉縯為人剛毅,胸有大誌,王莽篡漢以後,他不惜傾家蕩產,廣交天下豪傑,收養俠義之士,暗中積蓄力量,決心恢複漢家天下。

此時,劉秀陷入了窘迫的生活當中,在環境的影響下,在哥哥的熏陶下,他漸漸明白必須要為自己的將來作打算了,不能再是以前那個無憂無慮、醉心於田園的“莊稼漢”了。

劉秀在20歲時,他到長安進入太學學習。太學畢業後,他回到了南陽。不久,他因受牽連逃到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獄。他出獄後仍然回到南陽,繼續過耕田種地讀書交友的生活。

王莽末年,爆發了以銅馬、綠林、赤眉為代表的農民大起義。當農民起義在各地風起雲湧、起義軍進逼南陽時,劉秀和長兄劉縯在南陽舂陵老家也組織了一支以舂陵劉氏宗室子弟為骨幹的“舂陵兵”,在南陽公開揭竿起義,響應起義軍。

不久,劉縯、劉秀率部加入了起義軍,與起義軍一起多次擊敗了王莽軍隊,成為起義軍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具有了很大影響。

在昆陽大戰中,劉秀率兵突圍求援,打敗了王莽的主力軍,這是推翻王莽政權最具關鍵性的一戰,劉秀從此聲威大震。

後來,劉秀率部到河北一帶活動,他以恢複漢室製度為號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大力支持,同時,他又鎮壓並收編了其他許多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獲得壯大。在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稱帝,國號“漢”,並定都洛陽,年號“建武”,史稱“後漢”或“東漢”。

劉秀稱帝後,國家仍然處在動亂之中。他廢除王莽的苛政,讓人民休養生息。他又調集軍隊,鎮壓了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勢力,他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全國複歸統一。

劉秀是一位了解民間疾苦、體察下情、寬宏大量、厲行節約、聽從諫言、勤於政事的聖明賢君。他複漢稱帝和統一全國後,他麵對殘破不堪、民不聊生的社會局麵,采取了一係列積極政策,以圖在新莽廢墟上重建劉漢盛世。

劉秀在位期間,他曾先後6次發布命令釋放奴隸和禁止殘害奴婢,還多次下詔釋放罪犯為庶民。他  堅持實行輕徭薄賦、獎勵農耕、興修水利的政策,還下詔書賑濟老人和鰥寡孤獨的窮人。

劉秀還實行精兵簡政,他大量裁減軍隊,讓士兵回歸家鄉耕種土地。對於邊疆地區,他則以安撫為主,化幹戈為玉帛。這些措施深得人心,保證了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恢複與發展。

劉秀以文治國,重視教育,他興辦學校,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於東漢王朝文化的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加強中央集權製,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削弱相權,加強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的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製和監督地方行政係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國家財政支出,同時間接地減輕了人民負擔。

劉秀十分重視他的發跡之地南陽的建設。他把南陽看作是“龍飛之地”,把這裏作為東漢的陪都,因為這裏是“帝鄉”啊!

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南陽都是漢水流域的中心城市,非常有名。南陽地處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以南。漢水流域的中心城市數千年來不斷變遷,而南陽在西漢時就號稱全國四大名都之一。

那是在秦統一六國後,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就雲集南陽,極大促進了南陽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冶鐵業的發達,使南陽更是成為了全國的冶鐵中心之一,繼而使南陽成為了漢水流域的中心城市。再經過劉秀的苦心經營,南陽更是成為了真正的“龍飛之地”。

由於劉秀的勵精圖治,使西漢末年被戰亂破壞的社會、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社會矛盾也得到了緩和。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使得劉氏漢家天下得以完全恢複、發展和中興,社會發展於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史稱“建武之治”。

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57年,劉秀病世於洛陽南宮,他在位33年,葬於原陵,廟號“世祖”,諡“光武帝”。劉秀在南陽發跡,中興漢室,成為東漢開國皇帝,使南陽成為了漢水文化的中心,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旁注]

劉縯 (前16年~23年),字伯升,南陽蔡陽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哥哥。王莽篡漢後,他與劉秀等人率七八千人起義,號稱“舂陵兵”,自稱柱天都部。他後來率部加入起義軍,曾出任大司徒,封為漢信侯,昆陽之戰後被殺。劉秀建立東漢後,追諡他為“齊武王”。

縣令 在周朝時稱縣正,春秋時稱宰、尹、公等。在秦漢時,縣擁有萬戶以上者稱“縣令”,不滿萬戶者稱為“縣長”。宋朝時期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