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 古稱“宛”。南陽在人類初始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們繁衍生息。曆經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文化遺址繁多,名人輩出。秦代始置南陽郡。漢承秦製,仍設南陽郡,下轄三十六縣。東漢時期,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發跡地,故在東漢時期又有“南都”、“帝鄉”之稱。
詔書 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製的國家後,號稱皇帝,並改命為製,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了。漢代承秦製,唐宋時期廢止不用,元代又恢複使用。
帛 我國戰國以前稱絲織物為帛。戰國時就已經有生絲織成的“帛”了。單根生絲織物為“繒”,雙根為“縑”,“絹”為更粗的生絲織成。據考古資料,後來在殷周古墓中就發現了絲帛的殘跡,可見那個時候的絲織技術就相當發達了。
[閱讀鏈接]
傳說光武帝劉秀在接見地方割據政權隗囂的屬下馬援時,他沒有升堂,隻穿便服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麵,讓一個宦官帶馬援去見他。
劉秀一見到馬援就微笑著說:“貴客敢往來於兩個皇帝之間,見多識廣。有幸見到貴客,真是深感榮幸。”
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立刻感到了一明君的魅力。於是,馬援叩頭說:“當今局勢,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主。陛下身邊連士兵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刺客嗎?”
劉秀笑著說:“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隻不過是個說客罷了。”
這次會見讓馬援目睹了劉秀的寬宏氣量。後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自己歸服劉秀了。
張衡製造渾天儀與地動儀
張衡,字平子,於78年出生於漢水中下遊的南陽西鄂。他17歲時離開家鄉,到西漢故都長安和洛陽等地區考察曆史古跡,調查民情風俗及社會經濟狀況。後來,又到首都洛陽參觀太學,求師訪友。
102年,張衡由洛陽回到南陽,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在此期間寫了《東京賦》和《西京賦》,一直流傳後世。鮑德調離南陽後,張衡去職留在家鄉,用了3年時間鑽研哲學、數學、天文,積累了不少知識,聲譽大振。
111年,張衡再次到京城,擔任郎中與尚書侍郎。後來曾兩度擔任太史令,前後14年。在這期間,他一直致力於天文學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經過觀察分析,張衡認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本身並不發光,而是借太陽光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麵;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
不僅如此,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麵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漢章帝駕崩後,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10歲,由竇太後臨朝執政。當時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每發生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人們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 但張衡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8條龍,龍頭向8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裏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麵,蹲了一個銅製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裏,發出響亮的聲音,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一天,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這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幾天後,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500多千米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了。
地動儀的設計原理很簡單:一顆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將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子就向哪方滾動。又如點亮一支蠟燭,將它放在一張不平的桌子上,它總會向低的一方倒。地動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隻不過太遠了人就感覺不到了,但地動儀能準確地測到。
139年,張衡因病而終,享年61歲。張衡去世後,他的地動儀卻神秘地消失。其地動儀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之謎,一千多年來沒能得到破解。
關於張衡地動儀的曆史資料,最著名的是範曄《後漢書·張衡傳》中的記載,隻有196個字,後世的複原工作都是據此開展的。由於張衡的卓越貢獻,被後人稱為“科聖”。
生於漢水流域的張衡以其智慧和艱辛,勇於實踐、敢於探索,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為漢水文化增添一篇輝煌樂章。他無愧於生育、養育他的漢水沃土。
[旁注]
太史令 也稱太史,官職名,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張衡 (78年~139年)字平子,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麵,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後漢書》 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曆史學家範曄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書中分10紀、80列傳和8誌,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曆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
[閱讀鏈接]
張衡是一代科學巨擘,在科學、文化等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於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
張衡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於是前往畫它。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於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能用足趾寫生,這雖然是種傳說,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醫聖張仲景在漢水創醫典
張仲景於150年正月十八出生在漢水流域南陽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張仲景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從此發誓成為扁鵲那樣的名醫。
張仲景由於從小嗜好醫學,10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太學名士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