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3(3 / 3)

張仲景的宗族中有個叔父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盡得其傳。

張仲景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張仲景盡管醫術高明,遠近聞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教誨,除了勤學實踐過去醫學著作外,隻要聽到哪裏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師,就去尋求。

當時南陽有一個名醫叫沈槐,已經70多歲了,但無子女,後繼無人,沒法將醫術傳給子孫,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誰也看不好,病越來越重。  張仲景知道後,給他開了一個藥方,用五穀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朱砂塗上,叫他一頓吃完。

沈槐看了藥方,覺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藥丸,掛在屋簷下,逢人就指著藥丸取笑張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覺間病就好了。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對張仲景又佩服,又慚愧。

張仲景去拜望沈槐時說:“我們做郎中就是為百姓造福,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郎中。

張仲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天去張仲景家玩,閑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說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3個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6個月後,饑渴難忍,小便濃稠;12個月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藥方給寧遠。

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藥方撕碎扔掉。6個月後,他的病程確如張仲景所說,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張仲景說,已經晚了,準備後事吧。

寧遠想,反正6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仆,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漢靈帝時,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博采眾方,醫術超群,加之為人誠懇,不分貧賤,有求必應, 因此南陽老百姓推舉他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張仲景為拯救百姓,常常是在公堂上,邊斷官司邊行醫,忙裏偷閑給窮苦百姓切脈開方,分文不收。他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醫生”4個字。這就是後世中醫常以“某某堂”的由來,並將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

張仲景在長沙太守任內,仍深入民間,留心各種疾病,搜集民間方劑,召見各地名醫,商討醫學,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

自196年起,全國爆發瘟疫,10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張仲景有感於時疾害人,就辭去了太守職務,發憤研究醫學,立誌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張仲景終於撰成《傷寒雜病論》一書,計16卷。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醫學思想體係,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製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從這些記載的內容可以知道,當時他已能正確使用解熱藥、導瀉藥、利尿藥、催吐藥、鎮靜藥、興奮藥、健胃藥、截瘧藥、止痢藥等,其中極大多數方藥,已由後世科學證實它的療效可靠。

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通過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方法。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則而製定的。

此外,張仲景還提出“舍脈從證,舍證從脈”的靈活辨證方法,在討論治療中要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運用先表後裏、先裏後表以及表裏兼治的方法,並對治療的禁忌,以及針灸綜合療法,都有所論述。

張仲景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燦爛明珠,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冬至,漢水流域的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吃。南陽就有“冬至吃了餃子不凍耳朵”之說。

張仲景之墓坐落在漢水中遊的南陽城東溫涼河畔。其墓原為磚石結構,上建墓亭。墓旁立有330年“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院內建有“醫聖祠”,分正殿、配殿、內經樓、靈樞閣、素問館、醫聖井、梅花軒、醫林會館等。

長沙曆代都建有張仲景祠,以示對這位“醫聖”的追念敬仰之情。據長沙地方誌記載,直到清嘉慶年間,長沙還“建祠於賢良詞西,祀之。”後改名仲景堂。

[旁注]

太學 我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到了漢代,在京師設太學,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太學祭酒兼掌全國教育行政。

五穀 古代所指的5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孝廉 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中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的意思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製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清時期對舉人的雅稱。

八綱辨證 根據四診取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質、病變部位、病勢的輕重、機體反應的強弱、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等情況,歸納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基礎方法,各種辨證的總納。

[閱讀鏈接]

東漢時期,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有一次,張仲景遇見一個病婦,她的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了解了有關情況後對病人家屬說:“她這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在征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紮了幾針。

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疑鬼疑神的症狀也消失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張仲景解救了許多窮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