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4(1 / 3)

精神傳承——大漢風骨4

諸葛亮鞠躬盡瘁光複漢室

181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諸葛亮出生漢水之濱的南陽。由於父親諸葛圭早逝,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隱居,晴耕雨讀。

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的自評多不以為然,隻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諸葛亮與當時的荊州名士黃承彥有結交。據說黃承彥的女兒相貌醜陋,嫁給諸葛亮後,鄉裏人就用“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一語來調侃這件事。

事實上,漢水中上遊南北文化的交彙與融通,為諸葛亮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優越的人文環境。  諸葛亮出自齊魯大地的儒學世家,他在襄陽城西20裏的隆中隱居待時之際,也受到了以漢水流域為代表的南方儒道文化的影響。

在當時,漢水中遊重鎮襄樊,是南北通衢的咽喉要地。南北文化在襄樊融彙的痕跡最為明顯。北方重武,南方尚文,而襄樊文武兼備。“襄陽石城,疆場之地”;“衣冠之緒,相尚經籍”。

這一時期的襄樊,不僅是漢水流域的文化中心,而且是南北方之間的全國文化中心。  以荊州官學為核心,聚集在襄陽的南北各地的著名學者,形成了以宋忠、司馬徽為中心的,承前啟後的荊州學派。荊州學派上承兩漢經學,下啟魏晉玄學,地位獨特,影響深遠。

在學風上,他們衝破漢末繁瑣經學的束縛,確立了古文經學的地位,簡明務實,崇尚功用;在學理上,針對兩漢經學不切實用的缺失和弊病,複興以黃老為主體的名理之學,“循名責實”,品鑒人物,選擇人才;在經典上,重視《易經》、《太玄》、《老子》,對漢儒惟重章句訓詁,忽視根本大義的偏向頗有糾正,開啟一代學術新風,為以《老子》、《莊子》、《周易》作精典的玄學的萌動奠定了基礎。

荊州學派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結晶,諸葛亮正是該學派培育出來的一代精英。而諸葛亮身上體現出來的儒道雙修,名法兼用,學綜百家,經世致用的思想,隻有在漢水流域這個南北文化大熔爐裏才能鍛造出來。

207年,27歲的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他在《隆中對策》中明確提出了“跨有荊益”、鼎足而立的戰略目標。而這一戰略的孕育產生,非常明顯地繼承了劉邦崛起漢中、劉秀興起南陽的成功經驗。正如諸葛亮所言:

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219年,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劉備擊敗曹操,據有漢中,達到了其一生事業的巔峰。於是,諸葛亮、馬超等人上表漢帝,擁戴劉備為“漢中王”。

220年,諸葛亮、許靖等人上書擁戴劉備稱帝時說:

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

諸葛亮在漢水流域活動之時,不僅是他的人生轉折點,而且也是漢水流域戰略地位的重要轉折時期,二者相互激蕩,引導著天下三分的曆史進程:

諸葛亮17歲時率家人在隆山之中築廬躬耕,苦讀交友,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這是諸葛亮人生的轉折點;

10年之後,27歲的諸葛亮已具“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毅然出山,襄助劉備,這是諸葛亮及三國曆史的轉折點;

又是10年之後,37歲的諸葛亮運糧調兵,全力支持劉備爭奪漢中,劉備稱王,鼎立勢成,這是三分天下最終形成的標誌性事件,諸葛亮完成了由一介書生走向政治家的曆程;

又過了10年,47歲的諸葛亮南撫夷越,七擒孟獲,解除後患,治理內政,積蓄力量,駐兵漢中,出師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天下三分走向天下一統的標誌性事件,諸葛亮完成了由政治家走向軍事家、外交家、思想家的曆程。

由此可見,諸葛亮生命曆程中最關鍵、最重要、最輝煌的篇章,是在漢水流域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書寫的;三國曆史由天下大亂到天下三分,再到天下一統過程中,最動情、最智慧、最悲壯的場麵,也是由諸葛亮與劉備等人在漢水流域完成的。

[旁注]

管仲 (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法家人物。他在齊國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周易》 亦稱《易經》,簡稱《易》,相傳由周文王姬昌推演先天八卦而成。此書以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並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說明。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華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馬超 (176年~222年)字孟起,東漢末年群雄之一,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起初在其父馬騰帳下為將,先後參與破蘇氏塢、與韓遂相攻擊、破郭援等戰役。歸降劉備後,劉備拜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斄鄉侯。

劉備 (161年~223年)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是漢室宗親,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誌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後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閱讀鏈接]

東漢末年,漢水流域襄樊、南陽、漢中,不僅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文化重鎮、人才中心、宗教盛地,而且是諸葛亮文化產生發展和輝煌鼎盛的搖籃。

諸葛亮文化是漢水流域獨特、豐富的文化現象。諸葛亮的故事不僅成為古代詩文、小說的重要題材,也是後世戲曲、說唱以及美術作品的重要題材,其中以曆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作品數量最多。這些詩歌作者在諸葛亮身上找到了人格的共鳴和精神的寄托,他們比其他人更走近諸葛亮,更了解諸葛亮,更敬仰諸葛亮,而諸葛亮在漢水流域的大喜大悲,更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寫出了穿越時空、流傳千古的不朽詩句。

孟浩然在漢水襄樊賦詩情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於漢水中遊的湖北襄陽,自幼受儒家教育,長大後  努力為科舉、為入仕做準備。

大唐盛世的科舉是以詞章取士的。孟浩然自強不息,苦學了幾十年,在太學賦詩時,滿座人嗟而佩服,因此他自認是“詞賦頗亦工”了。  然而,現實生活常常是出人意料的,孟浩然居然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