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4(2 / 3)

當時的大詩人、尚書右丞王維與孟浩然關係很好。有一次,王維邀請孟浩然來京城的府上做客,兩人正在高談闊論,忽然外麵傳話說“皇上駕到”。

孟浩然驚聞此訊,不及躲避,隻好藏匿於床下。  等皇上進來後,王維不願隱瞞,稟報皇上說:“詩人孟浩然在此,因嫌身份卑賤,未敢拜見陛下!”

唐玄宗是個愛才之人,聽後並不在意,立即召見。三人說了一會兒詩文,唐玄宗問孟浩然是否有新作。孟浩然欣然應允,向皇上誦讀了一首表明入仕心跡的詩。誰知其中“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句,竟惹怒了皇上,唐玄宗責問之:“你不積極求仕,倒反過來誣說我棄你!”

孟浩然惹怒了天子,從此對入仕心灰意冷,在離襄陽城30裏的鹿門山隱居。家鄉的山水,陶冶了他對大自然的一片依戀之情。在他的筆下,不僅山水和詩人的情感和諧統一,山水中的農家生活也成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天然自在,其樂融融。

孟浩然四處漫遊,足跡遍布漢水中遊的山林江海,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隱士”、“高人”。連一向狂傲的“詩仙”李白也對孟浩然青眼有加,佩服得五體投地。李白在《贈孟浩然》中說: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侍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田園詩的人。他對山水田園的熱愛,對人間萬事的感慨,發自於內心,流露於詩文中,擺脫了初唐應製、吟物的狹窄境界,清雅中透露著豪放,為開元詩壇帶來了清新氣息。

孟浩然的山水詩多為五言律詩,且大都是寫美麗故鄉的山山水水,後世稱之為“襄陽詩”。如《秋登蘭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江山思歸》等,將襄陽的山水、煙樹、新月、小舟描繪得平常而親切,有情又有義。

孟浩然的田園詩數量不多,但生活氣息濃厚。如《過故人莊》、《遊精思觀回珀雲在後》等,農家生活的簡樸,故人情誼的深厚,鄉村氣氛的和諧,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孟浩然的旅遊詩描寫的非常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頗為傳誦。另外,他的一些小詩,如《春曉》也寫得含蓄清麗、韻味悠長,以清曠衝淡為主,但衝淡中亦有壯逸之氣。

孟浩然深受佛道思想影響,常以遊山玩水、訪僧問道的形式出現,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抒寫模式,他總是把佛道名理與他的襄陽詩情趣聯係在一起,縱情山水、散淡田園。由感興而入名理,從而把佛道思想納入縱情山水的形式之中。因此,原來積澱理性內容的形象,在一個盛世詩人的浪漫中,變成了最現實、最感性的人生欲求滿足的一部分。

740年,孟浩然的好友、詩人王昌齡來遊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瘡,已經快痊愈了,郎中叮嚀他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而亡,年僅52歲。史書說,孟浩然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故鄉南園。

孟浩然去世後,詩人陳羽路過其襄陽舊居,見物不見人,異常悲傷,含淚寫下了一首哀歎詩:

襄陽城郭春風器,漢水東流去不還。

孟子死來江樹老,煙霞猶在鹿門山。

孟浩然與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白有兩首懷念孟浩然的詩,杜甫也有“吾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之句。王維將孟浩然的像繪製在郢州刺史亭內,後稱之為“孟亭”。

[旁注]

王維 (692年~761年)字摩詰,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家,外號“詩佛”,存詩400餘首。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他的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代表作品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摩詰文集》、《山居秋暝》等。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他批判繼承前人傳統並形成獨特風格,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打開了新局麵,開創了我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代表作品有《蜀道難》、《行路難》、《月下獨酌》、《將進酒》等。

王昌齡 (690年~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其詩以七絕見長,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風格語言精煉、意味渾厚,其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代表作品有《出塞》、《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長信宮詞》等。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在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代表作品有《杜工部集》。

[閱讀鏈接]

在唐代傑出詩人中,寫家鄉詩最多的恐怕要數孟浩然。《全唐詩》收集了他的200多首詩,將近有30首詩是歌頌家鄉襄陽的。這些詩描寫了祖國壯麗的河山,記述了家鄉的名勝古跡,抒發了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孟浩然在家鄉找到了安頓心靈的樂土。是漢水和襄陽給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是故鄉的沃土,滋養和孕育了他的襄陽詩。他將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以自己獨有的天賦,借助襄陽山水的靈氣,從而創作出諸多流芳千古的詩作,令人讚歎和仰慕。

米芾在漢水習書成大家

米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定居漢水之濱襄陽,人稱“米襄陽”。宋徽宗時,米芾被召為書畫博士,曾任禮部員外郎。

米芾在襄陽生活多年,是滔滔漢水養育了他,千百年來,在漢水流域廣泛流傳著他的故事。

傳說他在做州官時,見一怪石,形狀奇特,大喜道:“此足以當吾拜!”隨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並呼之為兄。於是,被傳名為“米顛”。

米芾好石,是與漢水美石有淵源的,他年輕時生活的荊山在遠古是海洋,後來經火山爆發隆起,後世的南漳鱷以及大量珊瑚、螺、蚌化石足以證明。

荊山的高坡野窪到處都是頑石。被周武王姬發分封在荊山的楚子,就在這石縫裏披星戴月披荊斬棘,終於變漢界為楚河,開拓出了一個漢水兩岸極度繁榮的局麵。

春秋時期的卞和是一位目擊石穿的辨石高手,偶然得著那塊“荊山璞”,忍著兩度屈辱,三次獻璞,終使“和氏璧”得以顯世,成就了首件超級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