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4(3 / 3)

到了宋代,人們把漢江穿心石的卵形,比喻成佩珠,將穿心的孔洞賦予陰陽之意,在每年正月二十一,也就是傳說漢水神女出現的那天,襄陽婦女傾城出遊,紛紛來到解佩渚尋找穿心石,然後用紅絲線係在腰間,作為吉祥物,祈求多子多福。“穿天節”這一襄陽的民俗節延續千年。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漢水色比鴨綠,峴山疊翠,使得米芾自小就有了諸多心靈感受,並從故鄉的自然風物中汲取靈秀。

“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蕩漾在漢水中的“米家書畫船”是與江石為伍的,米芾愛書畫,水墨石就是米點山水的源頭;米芾愛書,文字石就是神帖兒;米芾有潔癖,水石正好與他做伴兒;米芾不拘一格,醜石就是他喜愛的古怪精靈。

米芾深深地喜愛著漢江石,他的石跡也涉遍了漢江兩岸。當時的賞石文化非常興盛,既有宋徽宗“花石綱”的影響,又受襄陽“穿天節”的渲染,米芾又是悟性極高的灑脫人,他那一股“顛”勁,其實是將奇石與書畫藝術通接之際,從心底湧出的極度愉悅之狀。他朝服在身,卻先拜奇石後拜堂官的笑談,又是他領悟出石頭比封建官場幹淨之後的率性之舉。

米芾是一位既尊重傳統而又標新立異的書畫大家。其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所創“米家雲山”,為史家所稱道。

《苕溪詩》是米芾行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它是以米芾遊苕溪時的詩作書寫,風格最近《蘭亭序》,富於變化,揮灑自如,形成了米芾獨特的風格。《蜀素帖》是傳世米帖中惟一書寫在絲織物上的行書作品,其筆法清健,結構瀟灑,有東晉書法家、詩人王獻之的筆意。

米芾處在一個文人畫的成熟時代,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鬆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米芾在山水畫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歡危峰高聳、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賞的是漢江水鄉瞬息萬變的“煙雲霧景”,“天真平淡”,“不裝巧趣”的風貌。

米芾自著的《畫史》記錄了他收藏、品鑒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審美情趣、創作心得等。

米芾學書常能擇優舍弊,食古而化,不為前人成法所束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獨辟蹊徑“始自成家”。在繼承傳統書藝的同時,又能有所創新,變通古今,為其書風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其書法淋漓痛快,雋雅奇變,晚年書藝更達到爐火純青之境。

米芾的書法對後世影響極大,由於宋王朝的影響,元時對宋書法推崇備至,單從書法上來說,元時對“宋四家”書法藝術推崇備至,出現了不少研究團體;而米芾對於前人用筆、細字、氣韻理解頗深,融會貫通,故米書一度盛行,才有了元鑄宋錢之例。

如元代錢文“大觀通寶”,文字為米芾書寫,仿宋徽宗“瘦金體”,與北宋“大觀通寶”書體明顯不同,沒有了瘦金書“鐵劃銀鉤”的韻致。其中,“觀”字的草頭中斷,左下少一點劃,為“省觀”的寫法。此錢確有宋元風格,錢文也頗有些米書的韻味。

由於此錢屬於臨時行用的地方鑄幣,在鑄造技術上自然不及宋徽宗“大觀通寶”來得精整了。但因這種俗稱“米書大觀”的金元時期鑄幣傳世極稀,又因其特殊性質,自然也深受古錢收藏家的鍾愛。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大家”。他在漢水留下的傳世名跡頗多,尤其是位於樊城江邊的米公祠,隔漢水與襄陽小北門相望。米公祠始建於元代,明末毀於戰火,後世全部建築係清康熙至雍正年間重建。清光緒年間,襄陽人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為祠宇門額題“米公祠”。

米公祠殿堂裏,珍藏陳列有米芾及“宋四家”大量的墨跡和石刻。拜殿、寶晉齋內懸掛的匾額、楹聯琳琅滿目,“顛不可及”、“妙不得筆”、“與孟鹿門號兩襄陽書傳千古,共蘇黃蔡稱四巨子顛壓三人”等題詞,是後人對米芾書法及人格的高度評價。

曆代以來,米芾受到我國賞石界的關注,不僅是因為他提出了“皺透漏瘦”經典賞石理論,也不僅因為他的賞石書法“研山銘”以及“米芾拜石圖”曆代受重,主要是讚歎他石格通人格的悟性,賞石賞出藝術真諦的心境。尊米芾為石聖,就是傳承米芾的文雅高風。

漢水文化作為一種獨具特質的地域文化和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具有奮發圖強、開辟創新的精神。米芾在漢水拜石賞石、研習書畫,豐富了漢水文化底蘊。

[旁注]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趙佶,河北琢縣人,北宋第八代皇帝,也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製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

花石綱 我國曆史上專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在宋徽宗時,“綱”意指一個運輸團隊,往往是10艘船稱一“綱”;當時指揮花石綱的有杭州“造作局”,蘇州“應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對東南地區的珍奇文物進行收集。

《蘭亭序》 即《蘭亭集序》,又名《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蘭亭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堪稱曆代名篇。

蔡襄 (1012年~1067年)字君謨,北宋政治家、書法家、茶學專家,“宋四家”之一。其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禦書詩》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閱讀鏈接]

米芾喜愛硯台至深,為了一台硯,即使在皇帝麵前也不顧大雅。有一次,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禦屏,實際上也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因為宋徽宗也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米芾筆走龍蛇,從上而下其直如線,宋徽宗看後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讚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隨即將皇上心愛的硯台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並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就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將硯賜之。

米芾愛硯之深,將硯比做自己的頭,抱著所愛之硯曾共眠數日。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台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並著有《硯史》一書,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