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5(2 / 3)

[閱讀鏈接]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刊於1590年,52卷,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我國古代漢族傳統醫學集大成者。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曆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李時珍以他對人類的卓絕貢獻,受到了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

張之洞在漢陽大興洋務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生於1837年。清代直隸南皮人,“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總結和概括。

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盧溝橋至武漢的鐵路,即後來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盧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禦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在當時,張之洞以武漢為中心,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製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

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2座鋼爐,工人3000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大型鋼鐵工廠。

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富,便興建了我國第一個用先進技術開采露天鐵礦大冶鐵礦。

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采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

張之洞著手興辦重工業和輕工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不僅在我國獨占鼇頭,而且在東亞也是突出的。

1890年,張之洞又在漢陽龜山設立了湖北槍炮廠。經過反複研製,1892年,終於研製成功小口徑快炮。“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它成為當時及稍後我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之一。

湖北槍炮廠、漢陽鐵廠、電廠、水廠以及織布局、紡紗局、繅絲局、製麻局,還有造紙、製革等相繼建成投產,這些奠定了近代湖北工業的堅實基礎,成為我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麵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

1890年,張之洞在武昌創建兩湖書院,後經過教育改革,使兩湖書院初具新式學堂的雛形,開湖北近代教育的先河。

清代末期,在湖北大量湧現改製書院及新式學堂,它們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新知識、新思想的重要場所,其間也湧現了一大批在清代末期政壇、文壇上風雲一時的人物。

張之洞的主要著作《勸學篇》是1898年在湖北撰寫的。在《勸學篇》中,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是我國近代有關中學與西學關係的命題。其基本思想是說教育首先要傳授我國傳統的經史之學,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後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以補中學的不足。

“中學為體”,是強調以我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律例等方麵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