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把中學的內容概括為“經、史、子、集”,尤其強調“明綱”,認為“三綱五常”是中學之本原,以此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他把西學概括為西史、西藝、西政3部分。
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製,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做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
張之洞1891年創辦算學學堂、1892年創辦礦務學堂、1893年創辦自強學堂、1897年創辦湖北武備學堂、1898年創辦湖北農務學堂、1898年創辦湖北工藝學堂、1902年創辦湖北師範學堂、1904年創辦兩湖總師範學堂、1906年創辦女子師範學堂等等,則涵蓋了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等層麵。
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於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當時風氣雖開,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張之洞極力倡導,將自己的數位子孫都送往日本留學。
學生出洋,張之洞必送行,回國必設宴接風。總督衙門有個挑水人聽人說今天總督接風的是留學生某某,挑水人說:“這學生就是我的兒子啊!”
從1896年起,張之洞開始選派大批湖北青年遠赴日本與歐美留學,人數居於各省前列。
據1904年對留日學生數量的統計,全國各省學生約3000人,其中湖北籍的就有420多人。截至辛亥革命前夕,湖北留日學生累計達5000餘人,位居全國第一。
隨著近代企業和近代教育在湖北的發展,近代科學技術也隨之傳到漢陽大地,並對當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899年,張之洞支持出版了《湖北商務報》,隨後,湖北當局又陸續創辦了《農學報》、《湖北學報》、《蠶學報》、《湖北教育官報》等輿論宣傳工具。而民辦報業的勃興更是當時湖北文化的一大亮點。
湖北近代圖書館事業也起步於張之洞在湖北的教育改革,1904年8月27日,湖北省圖書館成立。此外,湖北當局還注重在各個學堂內設立書庫,成為當時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
張之洞辦工廠興洋務,不僅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晚清第一功臣,而且是漢水流域曆代風流人物中的重要一員。
[旁注]
洋務運動 又稱自救運動,是近代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我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
兩湖書院 張之洞於1890年4月在武昌營坊口都司湖畔創建。經費主要出自湖北、湖南兩省茶商的捐貲,故名“兩湖書院”,專取兩湖士子入學肄業,每省員額200名,另為報答茶商資助,專錄商籍學生40人。1903年,兩湖書院改為文高等學堂,也稱“兩湖大學堂”。不久又稱“兩湖總師範學堂”。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兩詞,來源於西漢時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觀念。
總督 明代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製台”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此外也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專管某項政務的總督官職。
[閱讀鏈接]
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到廣州拜見他。當時,張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梁啟超銳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頹勢,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希望。
梁啟超到廣州後,張之洞差人將一上聯送於梁啟超。聯文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這上聯狂傲無禮,且拒人千裏之外。梁啟超氣度不凡,坦然對了下聯,請來人回送給張之洞:“行千裏路,讀萬卷書!俠士有誌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