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形成於公元前2300多年,中醫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的作者岐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熏蒸法”。因岐伯生於慶陽,因此這個方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
草藥被稱為“香草”,因而藥袋便稱為“香包”或“絀絀”。
明清時期,慶陽香包十分興盛,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的佳品。慶陽女孩兒多“七歲八歲學針線”。
慶陽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遠的曆史,主要因為慶陽有著濃鬱的農耕文化習俗。農耕文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男耕女織。
在生產力較為發展的前提下,女人們除完成織布縫衣外,還做一些工藝品、禮品用來點綴生活,聯絡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並廣為流傳。這些香包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感,包含和浸透著古代哲學的神秘色彩,內容無所不包,多以人類童年期的多種崇拜和原始圖騰為主題。
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麵刺繡相結合的純手工藝製品,構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麵刺繡類四大類型。
“絀絀”類又名“藏針繡”,其特點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兼備而不見針線為佳境,其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線盤類香包是用各色線條盤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藝包括折殼子、配色線、盤線成型、成果等。
成果是將線盤成品連綴,吊上彩穗。這樣製成的香包可以隨身佩戴,可以掛在門庭,也可以饋贈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體刺繡類香包內容龐雜,形式繁多,有單麵掛佩件,雙麵掛佩件、立體掛件和擺件等近400種樣式。
其製作過程分構圖、刺繡、彩染、縫合、成果等環節,有過樣子、打樣子、擴背子、上樣子、繡花、狀物、成果、打扮等工藝步驟,製品講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麵刺繡類香包風格敦厚凝重,厚實中流露出雋永,其製作有破線繡、合線繡、掇繡及齊針、辮針、緝針、摻針、搶針、挽針、盤金、點金、圈金等方法。
慶陽香包用料簡單,一布一針一線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絲綢或彩布,線絮為五顏六色的彩線。刺繡手法多樣,有手繡、鎖繡、補繡、納繡、套繡等。在縫製中有剪樣、鎖邊、打結、繡樣、吊絮、穿珠等。其針工細密,繡中罕見。
慶陽香包大體有5種類型:
一是頭戴型。主要供孩子們頭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色線做成虎頭、貓頭、兔頭等各種動物頭型帽,端午節戴上驅邪護身。
二是肩臥型。一般以猛虎雄獅為圖樣,繡成頭大身小、有爪無腿的老虎、獅子,縫在孩子們肩上,以祛邪惡。
三是胸掛型。這種類型樣式繁多,內容龐雜。一般用雙股彩線把香包連起來,掛在胸前衣扣上,少則一兩個,多則八九個,內容常為吉祥如意的動植物,表達婦女們祝福求安,五穀豐登的心願。
四是背負型。這種類型主要為“五毒背心”。刺繡蛇、蠍、蜥蜴、蜈蚣、蜘蛛5種小動物的圖樣,縫在孩子們上衣的衣背上。這些小動物本是有毒的,端午這天卻要穿在身上,表達了“以毒攻毒”的哲學觀念和護身心願.
五是腳蹬型。多為飛禽走獸頭型的圖樣,如虎頭鞋、貓頭鞋、蝴蝶鞋等。這種香包左右雙雙對稱,寓陰陽平衡之理,取避邪護身、成雙成對、並蹄騰飛之義。
慶陽香包原始生態文化味濃。慶陽位於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遠古文化積澱深厚,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
民間工藝刺繡中,大量蘊藏著人類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龍蛇虎鹿”等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痕跡,很多香包中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
如用綠布卷成盤蛇,再紮上幾個梅花,便是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態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遺存。
慶陽香包表現手法奇異多樣,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隻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或大頭小身、有頭無尾,或有頭無足、有頭有身無腿,或身長蹄短,以爪代腿等。
如肩頭獅虎,一般頭比身大,有爪無腿,既不是真實形象,又不合形體比例,完全由藝人隨藝術思考“隨意”完成。
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誌是慶陽香包的主要表現手法。
比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
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義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慶陽香包審美觀點獨特,它不從物質生活著眼,而從意念出發,采用意象手法誇張造型,幻化姿態,多變視點,隨意創作。
很多無法理喻的東西,在慶陽香包藝術中卻經常見到。比如香包“貓吃老鼠”,在貓肚上繡幾個小老鼠,在他們意念中,貓吃掉老鼠後,老鼠還活在貓肚裏。
香包“兩麵人”頭上前後都長鼻子、眼睛、嘴。這是慶陽香包藝術家對人體五官功能的一種理想化的想象。
慶陽人對生活、對環境觀察相當熟稔。她們把身邊最常見的、最豐富的素材,比如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樓台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都作為香包繡製的範疇。
通過一針一線一把剪刀,將龍、鳳、金魚、小老虎、獅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蠍子等圖案呈現在一個小小的香包上。讓人們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裏把玩欣賞,以此寄托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
[旁注]
農耕文化 我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刺繡 我國民間手工藝之一,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刺繡在我國至少有兩三千年曆史,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黃帝內經》 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經絡學說”等學說。
鎖繡 古代刺繡針法。由繡線環圈鎖套而成,繡紋效果似一根鎖鏈,故名。鎖繡較結實、均勻。第一針在紋樣的根端起針,落針於起針近旁,落針時將線兜成圈形。第二針在線圈中間起針,兩針之間距離約半市分,隨即將第一個圈拉緊,以後類推。
端午節 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蒲節”等,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
[閱讀鏈接]
慶陽香包和慶陽曆史一樣悠久,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民俗內涵,具有稚拙、粗獷、渾厚、樸實的風格,凝聚著慶陽人寬厚樂天向上的氣質,蘊含著博大,雄強陽剛的民族魂魄。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慶陽香包藝術的大博覽。
在這一天,小孩們滿身掛滿香包,兩肩之上,一邊蹲著老虎,一邊蹲著獅子,背上馱著青蛙,胸前掛滿金瓜、繡球。老者胸前掛一個“葫蘆煙袋”香包;上學的孩子拿的是“書套”香包。新媳婦進門第一年的這一天要給公婆、兄弟姐妹送香包;小夥子在一塊互相搶香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