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奇葩——文化特色1(2 / 3)

石磬 古老的石製打擊樂器,由石或玉製成,形有大有小,上麵刻有花紋,並鑽孔懸掛於架下,擊打傳聲。它曆史悠久,造型古樸,製作精美。

編磬 古代樂器一種,用石或玉製作,16麵一組。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石製或玉製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閱讀鏈接]

在甘肅省隴南禮縣大堡子山公墓出土文物中,有秦樂器編鍾和石磬。這套編鍾大小相次,有9件保存在甘肅博物館。石磬也是一套。有兩件保存在禮縣博物館。

大件長約0.5米,小者約0.3米,呈曲尺狀。推測禮縣編鍾應當為宮廷用品或祭祀樂器。秦漢時期,編鍾和編磬是帝王宮廷樂隊最主要的樂器,通常在宮廷禮樂、宗廟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奏鳴。

據說孔子曾聽了用編磬演奏的《韶樂》後,樂不思味。正因為如此,秦和秦以後帝王陵墓中常有編鍾、石磬等隨葬。

特色濃鬱的隴右文學

隴右文學是我國文學的一朵奇葩,是我國文學的淵源之一。詩歌是我國最早產生的文學形式,便於唱和與口頭流傳而為人們喜聞樂見。

秦代人長期生活在甘隴地區,與戎狄雜居,在長期的民族交往中,磨煉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風貌。這在言誌抒情的詩詞歌賦創作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產生於公元前500年左右天水地區的秦《石鼓文》是秦代人比較成熟的文學作品,已刻有四言詩10首、465字之多。這10首詩完整地展現了秦代人貴族遊獵出行、祭祀等豐富的生活內容。這些詩語生動,有聲有色,音域和諧,蘊含深廣。

《秦風》是隴右最早的有影響的文學作品。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秦風》10篇,這是秦代人民間長久口頭流傳的大量歌賦民謠中的一部分和代表作。

《秦風》的藝術特點有:一、悲涼、凝重,剛柔相濟的獨特語言特點;二、賦、比、興的特點。賦是《秦風》占絕對優勢的表現手法;詩中有畫,寓情於景是比興在《秦風》中的再現;三、複疊的特點。重章是《秦風》常用的藝術手法;重言和疊句,是和重章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秦風》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表現手法、善美的精神追求和所蘊含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秦風》中的10首詩分別為《駟驖》、《車鄰》、《小戎》、《蒹葭》、《終南》、《晨風》、《無衣》、《渭陽》、《權輿》。其中《駟驖》、《車鄰》、《小戎》、《蒹葭》等,均描寫秦代人東遷前在天水一帶的活動,同時也反映了秦代人在隴右的創業活動和民情風俗。

《駟驖》謳歌了秦君遊獵的盛況。《車鄰》是一首讚美秦仲的詩。秦仲時,秦代人才開始有車馬禮樂,該詩讚頌的正是車馬之事。

《小戎》描寫對出征西戎的丈夫的思念,但更多的卻是對丈夫的讚美,並以此來加深思念的情感,同時也表現出內心的慰藉。《蒹葭》是“一首意境和音調兩具秀美”的傑作,表現了作者在秋日河邊追尋戀人的情感體驗。

還有,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誌怪故事》秦簡,說明早在戰國末期,隴右已出現了誌怪小說。可見,隴右不但是我國詩歌的多源發祥地之一,也是石刻文學和誌怪小說之祖。

秦漢時期以來的隴右文學,保持並發展著《秦風》的傳統,以突出的特征為世人所矚目。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像晉唐隴右小說、唐代邊塞詩等以其突出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某些方麵填補了古代文學的空白;二是隴右作家孤傲的人格、耿直的個性以及他們的作品所體現的對現實深刻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也在文學史上放出奇異的光彩,啟發和鼓勵後代學者文人以勇敢的精神麵對黑暗的社會。

晉唐時期小說的發展過程中,隴右小說的創作,不僅構成並且推動了誌怪傳奇的發展繁榮。

概括起來,隴右小說創作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在誌怪傳奇小說中,隴右小說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晉代的王嘉,唐代的李朝威、李公佐、牛僧儒、李複言,五代的皇甫枚、王仁裕,都是當時最重要的小說家,他們的作品體現著所在時期小說藝術的最高水平。盡管他們並不全都在隴右地區從事文學活動,但都受其積極的影響。

二、隴土風氣和隴右作家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推動著當時的小說創作。

三、隴土生活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素材。

在隴右傳奇小說作家中,李公佐是一位有影響的作家。他生於唐代宗大曆初年,20多歲以後,就熱衷於傳奇小說的創作。

他的傳奇小說中,最為有名的是《南柯太守傳》。這部作品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較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