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盛世時期的敦煌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300餘年的分裂局麵,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統一王朝的建立,為敦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曆史機遇。
隋文帝楊堅收複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穀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這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
隋煬帝楊廣時期,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和貿易情況。 609年,隋煬帝親自出巡張掖,在張掖召見各地使者,《隋書·裴矩傳》載,使者們佩蘭玉,被錦罽,焚香奏,盡情歌舞,當地百姓也都盛裝觀看,人群長達數十裏。隋煬帝還在張掖舉行了盛大的商品交易會,交易會人來人往,人們接踵摩肩,充分顯示了隋王朝的強盛和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的繁榮。
隋末唐初,一度衰弱的突厥又強大了起來,多次侵擾河西。629年,唐朝廷派李勳、李靖等率軍出擊突厥,經過幾個戰役,於翌年取得決定性勝利,擒獲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此後,免除了東突厥對河西和唐朝北部地區的幹擾。
635年,唐太宗李世民又派大將李靖、李道宗等,分兵出擊吐穀渾,從而又解除了吐穀渾對河西的威脅,後來,又將安西都護府從高昌遷至龜茲,下轄龜茲、於闐、焉耆、疏勒4個鎮,稱為“安西四鎮”。
安西四鎮的設立對於維護絲綢之路的通暢具有重大意義,而且還起著屏蔽敦煌與整個河西安全的重要作用。
唐王朝出於政局的需要,在唐前期的100多年中,政府一直對敦煌的治理和經營十分重視,采取了一些切實可行重要措施。 這些重要措施的實行,使唐王朝在敦煌與河西地區的統治得到了鞏固,經濟也走向繁榮,到了唐開元、天寶年間達到了鼎盛時期。
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為中西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唐代前期敦煌發展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商貿都會之一。
在敦煌市場上,既有不少內地客商,也有許多來自東羅馬帝國、阿拉伯、波斯、中亞及印度半島諸國的商人。 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漢文典籍等,隨著一隊隊駱駝通過敦煌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方,而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以及宗教、文化藝術等,也經由敦煌紛紛傳入內地。
唐代詩人張籍在一首《涼州詞》詩中生動地描寫了當年運載絲綢等貨物的駱駝商隊不畏艱險,日夜兼程,在駝鈴聲中經過敦煌前行的情景。這首《涼州詞》寫道: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唐代前期,敦煌的文化教育事業也發展很快,敦煌彙聚了東西方各種不同體係的文化,各種思想、宗教流派在河西融合發展起來,呈現出競相發展的盛況。
就宗教情況來說,當時除傳統的佛教、道教香火旺盛外,外來的摩尼教、景教等,同樣擁有眾多的信眾。敦煌的學校教育,既有官辦的州學、縣學、醫學等,又有寺院舉辦的寺學和私人辦的私塾,興盛一時。
與隋唐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相同,隋唐時期敦煌的佛教藝術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隋王朝建立後,崇信佛教的隋文帝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執政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隋代佛教發展迅速,敦煌再次出現了開窟造像的高潮。
隋代雖存在隻有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90多個,而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唐代前期是敦煌藝術發展的全盛時期。在曆代帝王和世家大族的倡導下,敦煌佛教盛極一時,佛教信仰在隋代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廣泛地深入到民間。
此外,隋唐時期敦煌佛寺的興建十分活躍,著名的大雲寺、靈圖寺、靈修寺、開元寺、龍興寺、報恩寺都是在這一時期興建的。
唐代佛教洞窟形製以殿堂窟為主,巨型佛像出現,如武則天時的695年修造的第96窟的“北大像”,高達33米;唐玄宗時的721年修造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塑像技藝進一步提高,所有塑像都采用圓塑形式,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或再加上二力士的七身一鋪或九身一鋪的群像為主要形式。
造像寫實風格突出,產生了一大批秀麗典雅的塑像,如328窟的脅侍菩薩,頭部向右略微傾斜,麵帶微笑,全身重心落在一隻腳上。整個身軀彎曲有致,嫵媚動人。
壁畫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其內容豐富,場麵宏偉,色彩瑰麗,經變畫成為主流,書畫“六法”之一的“骨法用筆”中的線描成為經變畫的主要技術手法。
隨著唐前期中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東來弘道和西行求法途徑敦煌的僧人增多,敦煌的佛教繼續受到印度等地佛教的影響。
敦煌佛教正是在唐前期社會經濟空前發展,政治力量空前強大,又不斷受到內地和印度影響的條件下,達到了鼎盛時期。
【旁注】
吐穀渾 我國古代鮮卑慕容一支,原為人名,4世紀初,慕容廆繼為單於,與慕容吐穀渾不和,吐穀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以此為據點,侵逼氐羌,成為強部。吐穀渾孫子時,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後被唐王朝征服。五代時期開始歸遼國治下。後世與各民族融合。
隋文帝 (541年~604年)楊堅,隋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期間,成功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局麵,開創了先進的選官製度,發展了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盛世之國。在西方人眼中,楊堅是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唐太宗 (約598年~649年)李世民,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開創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100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張籍 (約767年~約830年)字文昌,世稱“張水部”、“張司業”。晚唐著名詩人。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張籍擅長寫樂府詩,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江南曲》等。
私塾 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私辦學校,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麵,起過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