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 (624年~705年)武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駕崩後,武則天在感業寺落發為尼,高宗登位後詔入後宮,冊為皇後,尊號為天後,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705年正月,唐中宗複辟,恢複唐朝。
線描 素描的一種,即用單色線對物體進行勾畫,又稱為“白描”。線描不僅可以勾畫靜態的輪廓,還可以表現動態的韻律。我國曆代畫家對線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超的創造,他們用千姿百態的線,抒發情感,描繪自然,使“線”在藝術作品中有獨特的魅力。
【閱讀鏈接】
敦煌的繁榮興盛,是與中西交通的發展密切相關的。隋代以前,中西交通的路線隻有南北兩道。隋代時又增加了一道,即北道,也叫新北道,中道就是漢代的北道,還有南道,共3條。這3條通往西方的路都發自敦煌,所以說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這就十分清楚地說明了敦煌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和樞紐作用。
隋唐王朝打通了“絲綢之路”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和西亞乃至歐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關係。
夏元明清時期的敦煌
五代至宋初,居於河隴地區的黨項族崛起,並不斷向敦煌所在的河西地區滲透。黨項族主要以畜牧業為生,隋唐以來遊牧於陝、甘、寧、青一帶。
在此前的唐代末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定難節度使,賜姓李氏,子孫世襲,擁有今陝北與內蒙古交界的銀州、夏州、綏州、宥州4州之地。他們子孫相承,五代時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
宋太宗時的982年,繼任的定難節度使的族弟李繼遷與契丹執政者勾結起來,開始不服從宋王朝的管理。1002年,李繼遷率軍攻陷靈州,1028年又攻陷涼州,勢力日盛。
1032年,李元昊繼任定難節度使,積極謀劃奪取河西。1036年,李元昊親自領兵西征,一舉攻陷肅、瓜、沙三州,稱霸河西,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於是,在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麵。
西夏占據河西後,結束了這裏政權林立、戰亂不斷的局麵,客觀上為河西生產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並且河西還成為西夏與各政權交戰中供給前方、鎮撫內部的大後方,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西夏政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發展敦煌、河西經濟。這一係列措施的實施,促進了河西、敦煌的經濟發展,其農業、畜牧業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西夏管理敦煌的100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
同時,西夏執政者崇信佛教,也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麵也有大的發展。在西夏執政者的提倡下,佛家廣建寺院,大開洞窟,貯存經藏,延請各族僧人演繹經文。作為佛教聖地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進入了又一次興建的小高潮。
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 1227年,蒙古大軍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王朝所有。此後,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後為沙州總管府。
對於新興的元王朝來說,河西走廊既是其在軍事上控扼西北諸蒙古宗王的前沿陣地,又是在政治上、經濟上與中亞諸蒙古汗國加強聯係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因而,元代對河西地區的開發經營也頗為重視。
元政府通過移民、安輯流亡人員等措施,使敦煌、河西的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這就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在此期間,還在河西地區普遍設立了河渠司,專管渠道的開鑿、疏浚和行水、配水等事宜,隨著渠道的修複和興建,瓜州、沙州等州境內的水田發展了起來。
經過對敦煌、河西地區的一係列興農措施,農業開發取得了較顯著的療效,生產的糧食自供有餘。
這一時期,敦煌的佛教仍然盛行,莫高窟和榆林窟也再一次得到興建。元代洞窟中最具特色和引人入目的是西藏式密教藝術,其密宗壁畫既有西夏傳下來的漢密係統,又有風格迥異的金剛藏密畫派作品。
到了明代洪武年間的1372年,征西將軍馮勝攻取蘭州、永昌、瓜州即沙洲等地,敦煌、河西遂為明朝所有。
在明代的兩百多年中,祖居敦煌的漢族人口紛紛內遷,占據此地的主要是以遊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
清代雍正年間,敦煌重新得到開發,至1729年,已開發良田12萬多畝,敦煌又恢複了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與之同時,敦煌的漢文化、學校教育等亦得到了逐步恢複。清乾隆時的1760年,改沙洲衛為敦煌縣。
敦煌曾經在元代以後孤懸關外,莫高窟沒有得到營建,長期陷入無人管理的境地,佛窟、佛像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清代雖然一度補修過部分洞窟,但由於技藝不夠,因此沒有在原有的藝術成果上增添新的光彩。
【旁注】
黨項族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黨項族”、“黨項羌”的稱謂。漢代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黨項族過著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鐵木真 (1162年~1227年)即聞名於世的“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奠基者。最大功績就是統一蒙古,為蒙古民族的生存與進一步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元代追尊廟號為太祖。
洪武 明代第一個年號,時間起止為1368年到1398年,當時在位皇帝為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實行了較開明的經濟政策,鼓勵生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層民眾的地位,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乾隆 (1711年~1799年)一般指愛新覺羅·弘曆,清代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期間,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比較繁榮。
【閱讀鏈接】
敦煌、河西在西夏管理時期得到了發展,但發展程度又是較為有限的,雖然西夏執政者把河西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來加以經營,但這種經營的政治、軍事控製色彩比較濃厚,而在經濟方麵的經營則比較貧乏。
因此,西夏時期,敦煌、河西的農牧業開發和經濟發展與漢唐盛世時的河西以及兩宋時期的內地相比差了一籌。而且,由於曆史及其他方麵的原因,河西地區與中原內地的差距漸次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