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3 / 3)

在南台地遺址采集到了一件腹部飾有兩隻鹿紋,也是首尾相銜,作淩空騰飛之狀,後部好像魚尾,尾上三角處,有一半圖形圖案,外圍有一圈向心射線,有如一輪金光四射的太陽。在軀幹和四肢部位,有精心刻畫的細網格紋,兩格之間僅距1毫米,完全等距,十分準確精致,令人歎為觀止。

另外,在趙寶溝還出土了一件陶鳳杯,從外部特征看,與現在的“鳥”頗為相像,這隻陶鳳杯上的鳳頭、冠、翅、尾等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的特征完全接近,且文物完整。該鳳長17.6厘米,寬9.6厘米,高8.8厘米,被尊稱為“中華第一鳳”。

趙寶溝先民使用的石器中以磨製石器為主,同時與打製石器和壓剝石器共存。大型石器大多都為磨製而成,其中兩側長邊磨成平麵的石斧,頂部打出凹缺的寬刃石耜,是這種文化類型的典型石質工具。

在小山遺址中發現一件精致奇特的穿孔斧石器。此器通體磨光,長18.2厘米,最寬處5.5厘米,厚2.4厘米,表麵灰色,雜以黑斑。在靠近頂端處,鑽一圓孔,為安裝木柄的地方。在圓孔和頂端之間的一麵,刻有一人麵紋,紋痕淺細,圓臉、鼻、嘴都近三角。

這件石器製作得十分精細,刃部平鈍,不像是生活實用工具,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此外,石磨盤和石磨棒也是趙寶溝文化石器較為常見的工具。

趙寶溝文化是北方草原又一支重要的遠古文化,其先民主要從事農業定居生活,狩獵經濟也占有一定比重,這一點與興隆窪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一時期先民已存在等級高低之分,社會分工已趨明顯。宗教方麵,已經出現原始宗教信仰和濃重的生殖崇拜。

[旁注]

中國猿人 又稱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一種滅絕了的人,發現於我國周口店的更新世山洞堆積物中,有破的頭骨和身體的部分骨骼。“北京人”的頭骨高度比現代人低,腦容量小於現代人,但比猿類的腦容量大得多。“北京人”已能直立行走,上肢活動自如。其居住年代在距今70多萬年。

周口店 北京西南一處人類遺址,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係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1929年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並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跡,證實50萬年以前北京地區已有人類活動。

陶器 以黏土為胎,經過手捏、輪製、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至1000度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

鳳 鳳凰的簡稱。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征祥瑞。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它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

[閱讀鏈接]

根據動物化石記錄:薩拉烏蘇動物群主要有:納瑪古菱齒象,這是一類身體巨大,門齒略有彎曲的古象,與現代象相似,在鄂爾多斯發現的門齒化石長達2.4至3米左右。

披毛犀,體外披長毛的犀牛,這類化石在鄂爾多斯這個時期的地層中發現最多且分布較廣。

河套大角鹿,這種鹿個體高大,身軀粗壯,最特殊的是鹿角眉枝擴展,呈扁平扇狀,幾乎與頭骨垂直,主枝為開闊的掌狀而高聳於眉枝之上。這在鹿類中是獨一無二的。

王氏水牛,它是為了紀念發現者——蒙古族農民王順而命名的,這種水牛牛角較為獨特,橫切麵呈三角形。

諾氏駝,這種駝比現代駝頭骨粗壯,個體高大,它是薩拉烏蘇動物群中特有的古動物之一。

鬣狗與老虎,在薩拉烏蘇河文化遺址食肉動物化石中,這類化石發現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