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連續主要分為兩種格式:一是上下連續的,叫做縱式連續。一是左右連續的,叫做橫式連續。無論是縱式或橫式,都要先考慮一個基本單位,這個單位的連續的基本結構。二方連續可以襯托主題之用,而且還具有獨立裝飾的效果。
四方連續是蒙古圖案中的一種組織方法,是一個紋樣單位能向四周重複地連續紋樣和延伸擴展的圖案。也叫四方連續紋樣,是由一個基本單位紋樣向上下左右四方循環連續而成。
蒙古族經常用萬形四方連續和水紋、火紋以及各種幾何形四方連續。一般喜用散點構成方法連接。經常在繡花氈、鞍具、建築的天花板等處用四方連續圖案。
適合紋樣,蒙古語稱為“套賀仁吉太賀烏嘎拉吉”。是把一枝花或雲紋等恰到好處地安排在一個外形內,這一外形有明確的輪廓,比如圓形、葫蘆形、杏花形、桃形、方勝形、雲紋形等。
適合紋樣中有邊緣紋樣、角隅紋樣、中心適合紋樣等,其中最基本的一類形式是以邊緣紋樣、角隅紋樣、中心適合紋樣等綜合在一起運用的形式。在運用這種形式時其邊緣紋樣、角隅紋樣、中心紋樣,它們所占的部位、麵積,大小比例適度。
單獨紋樣從組織形式上看,是與周圍環境沒有連續,重複的一種獨立性的個體單位。它是利用一個單位或幾個單位配置在一定範圍之內,並適應某種裝飾形體的組織形式。
單獨紋樣的應用範圍是多方麵的,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以運用這種紋樣來裝飾。單獨紋樣有規則和不規則兩種組織形式,不規則形式比較自由、靈活,規則形式由於外形約束而變化受到限製。
蒙古族民間圖案是蒙古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是勞動群眾創造的民間文化藝術,是蒙古族文化藝術的母體,是原始社會到原生文化的傳承延續,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是蒙古族文化最有內涵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形態之一,具有人類文化學、美學、藝術學等多種學科的文化價值。
[旁注]
馬海靴 蒙古族傳統皮靴。流行於內蒙古等地。靴頭尖而上翹,靴體寬大,以便在靴內套裹腿氈、棉襪、氈襪、包腳布等,裹腿氈露出靴筒外約兩寸。靴麵不同部位,以貼花、縫綴、刺繡等工藝裝飾各種花紋、圖案,穿著舒適保暖。
盤長紋 盤長又稱吉祥結,原為佛教法器之一 。因為繩結的形狀連綿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用它來表示佛法回環貫徹,含有長久永恒之意。佛教常用裝飾在佛的胸前,表示威力強大。有時寺廟殿堂的屋簷也有裝飾。
寶相花 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 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盛行於隋唐時期。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以象征富貴的牡丹、純潔的荷花、堅貞的菊花為主題,常在花蕊部位裝飾些小圓圈象征珠寶,在花朵邊沿附加小花、小葉,象征豐滿繁盛,有多種樣式。
卷草紋 我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因盛行於唐代,因此又叫唐草紋。
回紋 我國傳統的一種紋樣,被民間稱為“富貴不斷頭”。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來的幾何紋樣,因為它是由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如“回”字,所以稱作回紋。
雲頭紋 我國傳統的一種紋樣,又稱“如意雲”,其形狀猶似下垂的如意,是一種典型的雲紋瓷器裝飾紋樣。因多裝飾在瓶、罐、壺等器物的肩部,也稱“雲肩紋”;也有裝飾在盤、碗的內心部位,稱作“垂雲紋”。
荷包 是我國傳統服飾中,人們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圖案有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等,裝飾意味很濃。
[閱讀鏈接]
西藏僧人散布在內蒙古地區的各個寺院,在客觀上給蒙古族人帶來一定的佛教文化,如醫學、藥物,曆法,建築與美術等。這些佛教文化對進一步豐富蒙古族文化,有著一定的作用。
佛教的寶傘、雙魚、寶瓶、海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等八寶圖案在蒙古地區廣為流行,蓮花等圖案在原來的基礎上用得更多了,特別是吉祥結圖案更為蒙古族人所喜愛。
吉祥結圖案在群眾中從吉祥的意義變為團結的象征,由單調的盤長圖案已發展到多種多樣的盤長圖案,這種盤長圖案也常常與卷草紋結合起來,構成曲線和直線對比的畫麵,形成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歡的具有特色的,造型美觀的盤長圖案。
深沉厚重的和林格爾剪紙
和林格爾位於內蒙古中南部,曆史上是一塊綠洲,它南倚長城、北亙陰山、西望黃河、東臨岱海、蠻漢山,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漢族交彙融合的重要地區。
和林格爾是蒙古語,意為20間房子,因清初新設驛站有20戶人家而得名。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此和睦相處,繁衍生息,產生了歌謠、剪紙、岩畫、壁畫等民族民間藝術。
和林格爾剪紙就是由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深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藝術之一。
和林格爾剪紙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民族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曆史和文化價值。
和林格爾民間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古代生活在這裏的北方馬背民族,在他們的生活中開啟了剪紙藝術的先河。
北魏鮮卑墓出土的金銀箔透雕飾品,遊牧氈帳上綴縫的裝飾花紋,以及蒙古族製作的革囊、弓衣、箭筒、鞍韉、氈繡,以及他們在服飾上經過精雕細刻的手工飾物,其實都是剪紙藝術的鏤空透雕意識的本質反映,隻是材料不同而已。
曆史上大批內地漢族勞動人民的內遷,使得這裏呈現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繁榮發展的麵貌,出現了“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 的動人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