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體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編排史實,是編寫曆史最早也是最簡便的方法。編年體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曆史事件的聯係。《春秋》、《資治通鑒》等史書就是按照這種體裁編撰的史書。
傳說 我國民間口頭敘事文學的一種形式,與神話、笑話、史詩、說唱、民謠等同為民間文學的樣式。通常由與曆史事件、曆史人物及地方風物有關的故事組成。一般來說,神話強調其神奇、獨特性,傳說則強調其真實可信性。
敕 我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含有告誡之意。由漢代的皇帝的命令發展而來。在清代,將朝廷付給地方官員借以行使職權的憑證稱之為敕書。
達延汗 原名巴圖蒙克,孛爾隻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孫,明朝中期退居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國延續的蒙古可汗。
俺答汗 (1507年~1582年),即阿勒坦汗,阿拉坦是其名字,意思為“金子”。16世紀後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領,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達延汗之孫。
[閱讀鏈接]
13世紀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稱為“黃金家族”,所遺留下的家譜檔冊,世襲譜冊稱作“金冊”,這些“金冊”均珍藏於皇宮之中,曆代皇帝皆如此這樣做。
在元朝末年,明軍北伐,圍攻首都北京,元末皇帝元惠宗妥歡帕睦爾倉皇逃離北京,來不及攜帶這些“金冊”。這些珍貴的文獻被明軍保存,明王在這些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組織人編纂了《元史》。
由於藏這本書的地方在皇宮內,不僅外人看不到,就連朝廷中的一般史官也未曾見過,保存的比較秘密,所以人們把它稱為《蒙古秘史》,又因為是記載元朝的變化發展的,所以又稱《元朝秘史》。
民間大型諷刺文學故事
在蒙古族民間故事寶庫中,《巴拉根倉的故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大型諷刺幽默故事群,是蒙古族民間諷刺文學的代表作。
“巴拉根倉”是人名,蒙古語意為“豐富的語言”或“智慧的寶庫”。巴拉根倉並非實有其人,他是蒙古族勞動人民根據自己的想象虛構出來的理想人物。其人其事在我國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科爾沁、鄂爾多斯和青海、甘肅、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故事中,巴拉根倉同情人民疾苦,到處替被侮辱被損害的貧苦牧民伸張正義,他同凶殘暴戾、腐朽沒落的僧俗統治者勇敢鬥爭。官僚、牧主和喇嘛給他加上“流氓”、“騙子”的罪名加以迫害,但每次都被他機智地鬥敗。
在窮苦人民中間,巴拉根倉到處受到歡迎和稱讚。“風能刮到的地方,人們都知道巴拉根倉的名字。巴拉根倉走到哪裏,哪裏就是他的家,哪裏就有許多朋友”。
《巴拉根倉的故事》基本框架是從蒙古族古老的民間故事《答蘭胡達勒齊》演變而來的,曆史悠久,有近千年的曆史。它的產生、發展、形成大致經過3個階段。
《巴拉根倉的故事》產生於13世紀至14世紀,發展於14世紀至16世紀,形成於17世紀至20世紀。據不完全統計,該故事群約有長短不一的故事200多篇,其中大部分反映農業文化出現以來的蒙古族社會生活。
該故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受到蒙古族其他民間文藝的影響,也受到過印度和我國藏族民間故事的影響。
《巴拉根倉的故事》每一篇篇幅都不長,人物也少,語言大眾化,單獨看,每一篇都是首尾連貫的獨立故事,但是,各篇又可以串成一個長篇諷刺幽默故事。
從整體上,可將《巴拉根倉的故事》分為幾個類別。
一類是藐視權貴。這類故事主要表現為如下情節:因為巴拉根倉聰明機智,美名遠揚,一些權貴惡官就故意找到他,用一些看起來不可能回答的疑難問題刁難他,結果,往往被巴拉根倉捉弄得威風掃地,自討沒趣。
流傳較廣的有:《讓王爺下轎》、《摔鍋》、《智慧囊》、《懲治寶日勒代巴彥》、《自找沒趣》、《種羊難產》、《雨淋挑戰者》、《抽簽比賽》、《抗爭額麼乎勒代諾顏》、《欺騙哈蓋諾顏》、《修理縣官》、《穿單袍九九寒天在打穀場過夜》等。
故事《讓王爺下轎》講道:王爺自認身份高貴,聰明伶俐,故意讓巴拉根倉想辦法把他騙下轎子。
巴拉根倉不慌不忙地恭維王爺道:“不敢,不敢,我怎麼能把王爺趕下轎子來呢?如果王爺下了轎子,我倒是有辦法讓您上轎子。”
王爺心想:巴拉根倉是一個平民百姓,怎麼也不敢把我趕下轎子,請我上轎子還差不多,但是隻要我不上,他又奈何得了我?
當王爺從轎子上下來,雙腳一著地,巴拉根倉就笑著說:“聰明的王爺,這不是把您騙下轎子了嗎?”
王爺才知上了當,馬上又鑽進了轎子。此刻等於巴拉根倉沒說一句話,又讓王爺上了轎子。
羞愧的王爺讓轎夫抬轎快走,轎子剛抬起,巴拉根倉又大喊一聲:“站住!”
王爺以為又出了什麼事,急令轎夫停下。巴拉根倉哈哈大笑,王爺又一次上了當。這一輪的下轎、上轎、停轎,王爺完全敗給了巴拉根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