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大後敬重長者,信任賢能,團結了四麵八方的勇士,統一了被分散的柯爾克孜各部落,聯合鄰近被壓迫的民族,南征北戰,使各族人民過上了歡樂富裕的生活。
高亢悠揚的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是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上的少數遊牧民族之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是個喜愛唱歌的民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民歌是蒙古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的歌頌家鄉、歌頌美好生活的歌曲。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在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大放異彩。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於婚宴、獲獎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讚美家鄉,狀物抒情者為多。
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並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嘹亮、悠長、親切的曲調,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詞既善於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係。
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民歌還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從音樂特點方麵,蒙古民歌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長調民歌蒙古語稱為“烏日圖道”,是反映蒙古族遊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歌詞一般分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長調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曆史久遠之意。據考證,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產生、發展了起來。
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狩獵歌曲,占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並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長調民歌集中體現了蒙古遊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並與蒙古族的語言、文學、曆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係在一起,貫穿於蒙古族的全部曆史和社會生活中。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思鄉曲、讚歌、婚禮歌和宴歌等。
長調用蒙語演唱,字少腔長是它的一大特點,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代表曲目有《小黃馬》、《走馬》等。
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代表曲目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代表曲目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代表曲目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
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使用“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遼闊的草原》是長調民歌的典範之作,其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隻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
古老的宴歌《六十個美》,僅在一首淳樸的歌曲中就唱出60個美的事物。歌中列舉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駿馬、候鳥鴻雁、陽光雲靄、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風光、怒放的鮮花、清澈的流水、彈撥的琴弦、嘹亮的歌聲、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義、長者的訓導、天下的太平……這種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抒情的歌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短調在蒙古語中稱“寶格尼道”, 與長調民歌“烏日圖道”相對而言,泛指那些曲調短小、具有明確節奏節拍的歌曲。
短調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體裁,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蒙古族在山林狩獵時期,就創造了富有山林狩獵特色的音調簡潔、節奏鮮明,便於載歌載舞,帶有濃厚原始色彩的短調歌曲。
原始狩獵歌曲《追獵鬥智歌》、薩滿教歌舞《白海青舞》、請神歌《吉雅奇》以及各種集體踏歌。這些歌曲比較古樸、原始,是短調歌曲的最早形式。
短調題材豐富,幾乎涉及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主要歌種有情歌、讚歌、酒歌、婚禮歌、敘事歌等。不同的種類,往往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風格,如讚歌多古樸蒼勁,情歌多優美抒情,酒歌多熱情奔放等。
古老的敘事歌是短調民歌中的重要歌種。這類歌曲古樸蒼勁,深沉內在,往往更多地保留著13至14世紀時的語言特點和音樂風格,在蒙古族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短調民歌曲調優美,結構龐大。從其結構方麵來看,短調民歌分上、下兩個樂句,或4個樂句的單一部曲式,歌舞性的結構比較龐大,常見6句或8句結構。
短調民歌的音調,簡潔凝練,直率大方,主要有如下兩個特點:一是以片段音調為基礎,采用重複、模進、變形等手法,進行積累式的發展,構成一支完整的曲調。其中往往以骨幹音為中心,作四五度音程或八度音程之內的環繞進行,中間穿插一些大跳音程。
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不僅內蒙古草原地區蒙古族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
短調民歌的代表曲目有很多,其中愛情短調歌曲細膩生動,樸實動人,感情真摯,將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
代表曲目有《森吉德瑪》、《烏雲珊丹》、《烏林花》、《達那巴拉》、《龍梅》、《賽林花》、《東克爾大喇嘛》、《喇嘛哥哥》等。
在短調歌曲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讚美家鄉的山川河流,歌頌美好生活的,如《察哈爾八旗》、《鄂爾多斯蒙古》、《在陰山的懷抱》、《海拉爾河》;還有表現聚會歡宴的歌曲,如《花乳牛的奶汁》、《銀杯》、《雪山》等;有抒發自己對心愛的駿馬的感情的,如《老豪弘》、《小棗騮馬》、《雲青馬》、《巴彥杭蓋》等。此類歌曲曲調優美,風格浪漫,旋律上口,容易傳唱。
此外,比較著名的短調民歌還有《白色的遠山》、《黃驃馬》、《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嘎達梅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