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薩滿教 盛行在我國北方各民族的原始宗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礎上逐漸豐富與發達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該教具有較複雜的靈魂觀念,在萬物有靈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靈為主,兼有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內容。
踏歌 我國漢族流傳下來的舞蹈動作。一些舞蹈姿態和造型,保存在我國極為豐富的石窟壁畫、雕塑、畫像石、畫像磚、陶俑,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上的繪畫、紋飾舞蹈形象的造型中。踏歌的基本體態是斂肩、含頦、掩臂、擺背、鬆膝、擰腰、傾胯。
《森吉德瑪》 森吉德瑪是傳說中的一位聰明美麗的蒙古姑娘的名字。《森吉德瑪》是關於森吉德瑪的一首民歌。相傳她愛上了一位勤勞青年,但兩人卻不能在一起,後來森吉德瑪不幸昏死,這個青年就編寫了《森吉德瑪》一歌來紀念她。
[閱讀鏈接]
狩獵歌曲是獵人們在深山密林中,進行狩獵勞動時歌唱的一種民歌體裁。
13世紀前,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先民,曾以狩獵業為主要生產勞動方式。狩獵歌曲的產生,同原始社會蒙古族人的這種狩獵生產勞動有著密切的聯係。
他們為了捕獲更多的獵物,要發出一種齊心合力的呼喚和呐喊聲,用以鼓舞士氣,統一狩獵行動。這種呼喚和呐喊聲,也就是蒙古族最原始的藝術——狩獵歌曲。
不少的歌唱是和舞蹈相結合的。獵人載歌載舞形象地模擬被他們捕獲的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
如一直流傳於內蒙古科爾沁一帶的狩獵歌舞《狩獵鬥智歌》就屬於這樣的原始狩獵歌舞。它通常由兩個人分別裝扮成獵人和動物,在表演中有歌有舞,非常生動風趣。
擁有千年曆史的呼麥藝術
呼麥是圖瓦文的中文音譯,又名浩林·潮爾,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一種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又稱蒙古喉音。
作為一種歌詠方法,呼麥主要流傳於我國內蒙古、新疆阿爾泰等地區。
呼麥有千年的曆史,是蒙古族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相傳蒙古族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穀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裏,便加以模仿,就產生了原始的呼麥。
後來,蒙古族人又經過長期探索,終於創造出呼麥這一奇特的聲樂形式。呼麥演唱藝術的內涵是頗為獨特的,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交融,相互作用、滲透,並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純化、升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呼麥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看成是蒙古族音樂發展進步的產物,是其在聲學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方麵所作的一個重大突破。
早在13世紀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詩說唱藝術時,呼麥就已經已十分盛行了,據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種歌唱藝術--“嘯”,就是呼麥的原始形態。
西藏密宗格魯派的噶陀、噶美兩寺,有使用低沉的喉音來唱誦經咒的傳承。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族人中尚有呼麥流傳。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假聲帶也隨之震動。
高音部的高音與口型有直接的關係,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圓音就低。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6個八度音程,高音聲部的旋律有時類似口哨聲,或金屬聲。
呼麥演唱時的方法是首先把聲帶放鬆,利用口腔內的空氣振動聲帶產生共鳴,發出基礎低音,然後巧妙地調節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氣息衝擊發出高泛音。
於是形成在持續低音的基礎上,不斷地產生高音區的曲調。用這種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
技術高超的“呼麥”演唱大師可以用二聲部來演唱徐緩的長調、急速的快板或世界名曲。一般來說,“呼麥”的低聲部是一個持續的低音,但有時也可變化音高,而高聲部是一條波浪起伏的旋律線,它有時有詞,但常常是無詞的。這種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蒙古族音樂家將“呼麥”分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類,其中抒情性的稱為“烏音格音呼麥”,又可將其分為鼻腔呼麥、硬齶呼麥、嗓音呼麥、咽喉呼麥、胸腔呼麥五種。
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製,不是十分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
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等,這類曲目保留著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
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
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
呼麥不僅是一種獨唱的藝術,而且也可用來伴奏,其在獨唱中的伴奏效果十分良好,越來越多的歌唱家將呼麥融進自己的演唱中,並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旁注]
說唱藝術 用來講唱曆史、傳說敘事及文學作品的一種藝術體裁,可單口說唱,可多口說唱;可樂器伴奏,可無伴奏。由於我國各民族以及民族內部各地區語言不一致,形成的說唱音樂也就有多種多樣的曲調,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嘯 我國古代的一種歌吟方式。嘯不承擔切實的內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隻隨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風致,一腔心曲。曆史上的魏晉時期多有名士之嘯,亦有婦女之嘯。
快板 我國民間曲藝的一種,早年叫“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民間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詞兒合轍押韻,說時用竹板打拍,節奏較快。
[閱讀鏈接]
“潮爾道”是蒙古族獨具特色的多聲部演唱方式,由兩人或多人進行演唱,其高聲部是著名的長調歌,而低聲部則是被稱為“潮爾”的中低音伴唱形式,即是低音或中音呼麥。這種演唱形式,傳承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的北部一帶。
“潮爾”是和聲之意,“道”為歌唱,“潮爾道”的意思就是“和聲演唱”。“潮爾道”的內容,主要是以讚頌為主,歌頌自然宇宙、民族英雄。
根據蒙古族的習俗,“潮爾道”是不能隨便演唱的,隻有在嚴肅、莊嚴、隆重的場合才能演唱,也不能與酒歌、愛情歌曲等混雜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