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黃昏將至之時,牛羊歸欄,牧人們齊聚蒙古包內。胡爾奇拉起馬頭琴或四胡,英雄傳說和動人故事娓娓道來。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牧人們久久沉浸在其中。
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口頭說唱沒有樂器伴奏,這種形式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另外一種形式為有樂器伴奏的說書,其中使用馬頭琴伴奏的說書稱為“潮仁烏力格爾”;使用四胡伴奏的說書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有“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烏力格爾講述的內容多是傳說故事和史書演義,反映蒙古族曆史的書目如《格薩爾》、《江格爾》、《降服蟒古斯》、《青史演義》等,同時還有大量譯漢文書目,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
烏力格爾運用讚頌、諷刺、比喻、重複、誇張等多種形式表述曲目內容中包含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及生活瑣事等方麵。
烏力格爾以語言生動、形象見長。藝人們在忠實於原作的主要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進行很大幅度的加工、改編,在刻畫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動和表現戰爭等各種生活場景時,常以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來加以渲染。
韻文的唱調是根據書中的感情氣氛的需要而隨時變換的,曲調極為豐富,說白也有一定的音調和節奏。唱詞長短不一,一般以蒙語三五字為一句,四句一節,每句都押韻。
烏力格爾的表演技法可以歸納為說功、唱功、做功三種。說功要求節奏感鮮明,吐字清晰,用蒙語敘說,也操入一些漢語和當地方言、土語說唱。唱功講究字正腔圓,聲音的輕重、高低、緩急、快慢等變化。做功是藝人輔以說唱的表演技法,藝人們通過手、眼、身、步、法等變化模擬曲目中的具體生活情節,刻畫其中人物的形態、性格、情緒變化等,烘托氣氛。
烏利格爾既可在蒙古包內說唱,也可在廣場或舞台上說唱;可單人說唱,也可由多人分故事角色說唱。
旦森尼瑪是內蒙古卓索圖盟土默特左旗人。幼年當過寺廟裏的小喇嘛,通曉宗教音樂和蒙、藏、漢族語言文字。
他將長達200多萬字的唐代五傳故事編譯成蒙語說書。擷取漢族評書藝術精華,以道拉胡阿雅為基調,采用便於自拉自唱的胡爾為伴奏樂器,創立了胡爾奇派說唱藝術。
後來,旦森尼瑪的說書陸續移植了《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西遊記》、《唐宋傳奇》、《水滸傳》等漢族評書節段,經過兩三代門人的傳播,使烏利格爾在蒙古東部地區進入鼎盛時期。
這個地區有影響的胡爾奇還有額爾巴拉,他是個盲人,自幼學藝,20歲成名。他有個徒弟叫色勒賀紮布,口齒伶俐,記憶非凡,取各家之長,終生以說書為業。主說次唱,比興誇張,把諺語、格言穿插書中,描述逼真貼切,笑話幽默連篇,意味深長。
色勒賀紮布也收了個徒弟叫康殿文,康殿文14歲學藝。琴技嫻熟,曲牌繁多。多民間器樂曲和寺廟音樂變體。語言豐富,說唱有力。
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地區,烏力格爾是流傳較廣深受當地蒙古族群眾喜愛的娛樂方式。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了蒙古族史詩說唱、祝讚詞、好來寶、敘事民歌、祭祀音樂以及漢族曲藝等多種藝術精華,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曲藝形式。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地區的烏力格爾有自己獨有的調式、結構、語言等。一方麵由於當地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蒙古族群眾生產生活、風俗習慣、興趣愛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絕大部分蒙古族群眾都能用漢語會話。
藝人們為了增強表現力,在說唱中把一些生動、有趣的漢族方言、俗語也用到烏力格爾之中,不但未形成語言障礙,而且產生了更加貼切、活潑的藝術效果。
演唱中,有的唱詞前一句是本體,後一句是對本體蒙語的漢譯。如“查幹賀日莫萬裏長城”,“查幹賀日莫”蒙語意為長城,這句話蒙漢語所說的都是萬裏長城。有的說唱直接用漢語敘述,如“偷梁換柱”、“昆侖山”、“不怕青龍萬丈高,就怕白虎躬躬腰”、“狼煙萬張”等。
這種蒙漢並用的說唱形式,在當地藝人們演唱中最為普遍,被群眾認可和接受,體現了既原汁原味,又蒙漢皆宜的獨特的前郭爾羅斯烏力格爾藝術。
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本森烏力格爾”和“胡仁烏力格爾”經過說唱藝人的長期演出,不斷提煉加工,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說唱底本,“本森烏力格爾”指的是手拿劇本說書;“胡仁烏力格爾”指的是拉四胡說書。
紮魯特旗嘎亥圖鎮姚金山等藝人手拿劇本說唱“本森烏力格爾”,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胡仁烏力格爾”在科爾沁草原有著相當規模。
這些藝術實踐,使說唱藝術得到了錘煉和提高,從文詞、音樂到表演方麵,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範和模式,為說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內蒙古紮魯特草原是烏力格爾藝術的搖籃之一。這片神奇的草原誕生了《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烏力格爾”演說譯本。最為著名的《英雄格薩爾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記》等英雄史詩,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紮魯特旗的說書藝術不斷發展,說書藝人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根據說書藝人的演唱特點和師徒關係大體分為三個流派,以琶傑為代表的敘述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以毛依罕為代表的好來寶說唱流派,以紮納為代表的敘述傳統故事為主的說唱流派。
烏力格爾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演唱技藝成為草原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曆經多年的磨礪加工,正日益散發出它獨特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
[旁注]
四胡 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是我國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在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格薩爾》 傳唱千年的史詩,也叫《格薩爾王傳》。主要流傳於我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江格爾》 蒙古族衛拉特部英雄史詩,被譽為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本書主要講述阿魯寶木巴地方以江格爾為首的12名英雄,建立起一個強盛國家的故事。
《青史演義》 又名《大元盛世青史演義》,是蒙古族曆史上首部長篇小說。現出版69回,前59回寫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曆史,後10回為斡歌歹即位後的曆史。內容豐富而且說理性、針對性、批判性、哲學性強。
胡爾 蒙古族拉弦樂器。琴杆紅木或色木製。琴筒為內外雙層結構,主音筒呈八方形,前口蒙蟒皮。副音筒用色木或白鬆製作,內為長方體,外呈橢圓形,前口邊緣有裝飾板,後口設音窗。兩側浮雕羊頭為飾。用馬尾弓拉奏。音色清脆響亮。
[閱讀鏈接]
1900年,巴力吉尼瑪生於科爾沁草原。他在老藝人羅布桑的傳承下學會了烏力格爾演唱。
巴力吉尼瑪說唱烏力格爾的特點是:以詩文的韻律貫通演唱,以唱詞的節奏規範曲調,胡琴曲和語言珠聯璧合,使通篇故事生動形象,加上他富於想象和麵部表情,致使故事往往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人們都說他演唱的烏力格爾能把死人說活,會使獨木成林。巴力吉尼瑪的演唱迷住了一位18歲的蒙古族農民白·色日布紮木薩。他聰明伶俐,深得巴力吉尼瑪的欣賞。於是他拜巴力吉尼瑪為師,跟他學藝。
白·色日布紮木薩,1914生於郭爾羅斯前旗朱日沁屯。15歲在朱日沁屯給人家幹活,他雖然不識字,但聰明過人,有一副說唱的好嗓子。在師從巴力吉尼瑪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烏力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