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記載可知,馬頭琴原來也有龍首。這個事情早在《元史》卷71《禮樂誌》有記載:
胡琴製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為馬尾。
傳統的馬頭琴,多為馬頭琴手就地取材、自製自用,故用料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為大、小兩種,分別適用於室外和室內演奏。
大的馬頭琴,琴體全長100至120厘米,琴箱長26至30厘米、下寬22至28厘米,適宜室外演奏使用;小的馬頭琴,琴體全長70厘米左右,琴箱長20厘米、下寬 18厘米左右,適宜室內演奏使用。
馬頭琴琴箱的麵、背兩麵都蒙皮膜,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悠揚、動聽。
內蒙古是馬頭琴主要流傳地區,除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不同程度流行。
由於流傳地區不同,馬頭琴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裏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此外,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
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族古代長調的最好樂器,它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蒙古族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
到18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湧現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
馬頭琴有很多傳統演奏方法,“潮爾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爾演奏法”和“實音演奏法”是馬頭琴四大傳統演奏法。
潮爾演奏法是傳統演奏法之一,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科爾沁、遼寧喀喇沁蒙古鎮和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蒙古國西部等蒙古族居住地域,傳承於科爾沁部族及其諸旗。
潮爾是這些地區民間演奏家對馬頭琴的傳統稱謂。潮爾演奏法於科爾沁部音樂基礎上產生,古樸、深沉幽思、悠遠超然,如泣如訴。科爾沁潮爾史詩就是用潮爾伴奏,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講述的蒙古族英雄史詩。
泛音演奏法主要流行於錫林郭勒,後傳入巴彥淖爾和當今蒙古國等地域。該地區的人們在古代把馬頭琴稱為乞乞裏胡爾。
泛音演奏法也是傳統馬頭琴演奏法之一,它是長期吸納長調民歌旋律的產物,可以說,泛音演奏法是伴隨錫林郭勒草原長調歌曲興起發展而形成的。這種演奏法影響了長調歌曲的華彩性裝飾歌腔,反過來,長調歌曲又影響了這種演奏法的技術技巧的發展。
胡爾演奏法主要在錫林郭勒盟北部諸旗和科爾沁等地區流傳。它是一種純五度定弦的演奏法,非常適合演奏和伴奏古老的短調民歌。這種演奏法,由於定弦與胡琴一樣,因而被稱作胡爾演奏法,現在使用這種演奏法的人已經很少了。
實音演奏法流行於內蒙古阿拉善以及錫林郭勒等地區,是當代馬頭琴演奏法的基礎。該演奏法使用的樂器,被稱為耶克裏,可以說是馬頭琴的古老形態。它是以整木刻雕出來的,琴杆和琴箱連為一體,琴體大小和琴箱樣式也不盡相同。
實音演奏法常用純四度、五度以及大三度等雙音,因此也被稱為耶克裏潮爾,其獨奏曲目約有30首。除《美麗的阿爾泰》等讚美故鄉美景的樂曲之外,多數樂曲描繪了駿馬、奔駝的步態。
馬頭琴在其傳承過程之中,其造型、演奏法、技術技巧和風格等經過無數演奏家和藝人的不斷研究、改進,吸取其他民族音樂的精華,以致各方麵都趨於完善。其聲純美甘潤,低音深沉,中音明亮,泛音清麗,旋律悠揚,富有感情色澤。
婉轉悠揚的馬頭琴聲融彙著牧人的喜怒哀樂,融彙著牧人的希冀,從牧人的心底飄出,彌散在整個草原,久久不息,與草原上的一切相融、相彙,愈來愈悠遠、彌散。
[旁注]
奚琴 朝鮮族人喜歡使用的一種弓弦樂器,又稱胡琴、鄉胡。相傳是我國宋代東北地區的奚部族創造的,故而得名。奚琴能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區。
《清史稿》 記載清朝曆史的《清史》的未定稿。全書536卷,其中本紀25卷,誌142卷,表53卷,列傳316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296年曆史。
《元史》 係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全書210卷,包括本紀47卷、誌58卷、表8卷、列傳97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曆史。
短調民歌 曲調短小、節奏較快,不同於長調民歌的歌曲。短調民歌,蒙古語稱之為“寶古尼·道”。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線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歌詞多為四句一段,在不同音韻步上反複疊唱。簡單易學,老少皆宜。
[閱讀鏈接]
演奏馬頭琴時,通常采取坐姿,將琴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杆偏向左側。左手虎口自然張開,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根部頂弦,無名指、小指采用指尖頂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從外弦下麵伸進去頂裏弦;在高把位上,由於音位距離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
右手執弓時,以虎口夾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無名指和小指控製弓毛。運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狀態。
拉奏方法也與其他拉弦樂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夾在裏、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外麵擦奏,所以它具有獨特的音色,柔和、渾厚而深沉,拉奏起來,特別洪闊、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風味。
右手弓法有長弓、半弓、短弓、跳弓、連弓、連跳弓、頓弓、打弓、擊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彈音、挑音、顫音、打音、滑音、雙音、撥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
盛大的草原四季祭祀大典
在蒙古草原地區,一年四季都有盛大的祭祀盛會,極富地方色彩。四季祭祀盛會是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草原偉人,對草原人民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成吉思汗一生征戰,結束了蒙古草原數百年的分裂局麵,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成吉思汗陵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
1277年,成吉思汗病逝,部下按蒙古族傳統進行遺體秘葬的同時,遵照他的遺言將衣冠等遺物運到鄂爾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安葬,並從宮廷守衛者中挑出500戶從事守陵和祭祀,這些人稱為達爾扈特人,意思是富有神聖使命的人。
春季大祭,蒙古語稱為“查幹蘇魯克”,意為潔白如玉的畜群。它是四季祭祀大會中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在農曆每年三月十七至二十四舉行,其二十一為主祭日。其祭祀禮儀之盛,持續時間之長,是其他祭祀活動所不能比擬的。
元朝之前春季大祭被稱作馬奶宴,是成吉思汗離世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定了這四季大祭奠。
在鄂爾多斯達爾扈特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成吉思汗在他五十壽辰的正月初一,忽然得了重病,兩個月後的農曆三月二十一痊愈。
因此,他將這化險為夷的農曆三月二十一定為祭日,當天就拉起萬裏鏈繩,拴起萬頭牲畜,將九九八十一匹白乳馬之乳,向蒼天潑灑,以祭蒼天。並將溜圓白駿塗抹成聖駒,稱作上天所賜的神駒等形式來慶祝。這次祭祀就稱為查幹蘇魯克節。
元代史料《十福經典白史》記載:
成吉思汗係母馬九十九匹,灑聖乳而祭天。
在拉稀彭斯克撰寫的《水晶珠》中,也記載:
彼年五十,居於喀魯連河畔之時,用寶馬之初乳向蒼天奉獻與祈禱,並將此事定為法令,降旨蒙古全國而行之。
這些記載說明了“查幹蘇魯克節”是用潑灑白馬之乳的形式來進行祭祀的古老習俗。由於這個原因,春季大典也稱為“鮮奶祭”。
查幹蘇魯克大典中舉行的各種祭祀儀式包括:八白宮聚集儀式,嘎日利祭,祭天儀式、金殿大祭、巴圖吉勒祭、招福儀式等。這些儀式分幾日進行。
在大典期間,分布在鄂爾多斯各旗的八白宮集聚大伊金霍洛,參加大典。這一慶典式的祭祀活動,具有多種禮儀和儀式,各種禮儀和儀式按照程序和規定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