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5(3 / 3)

梳頭額吉 給新娘梳頭的老婦。即梳頭媽或分頭媽。蒙古語稱媽媽為額吉,故稱梳頭額吉。蒙古族娶媳婦時,男方家要請一位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給新娘梳頭。把新娘原來的單辮發式分為兩半,梳成媳婦頭,標誌著由姑娘變為新媳婦。

[閱讀鏈接]

草原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

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身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馬。

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一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裏,蒙古包裏隆重的全羊席開始。

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裏打扮一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

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隻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一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進蒙古包後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一一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

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婚禮進入高潮,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願。

悠遠神秘的“風馬”習俗

所謂風馬,是指蒙古民間盛興的立杆懸掛或張貼室內,拓印在白布和紙上的駿馬圖。在草原地區,風馬習俗是人們對命運吉祥如意的寄托,是“運氣”和“命運”的象征物。

風馬圖形有兩種,一種是反映蒙古族宗教生活的,—種是反映蒙古族生產活動的,附印在上麵的文字都是藏文。

最常見的是反映宗教生活的風馬,鄂爾多斯蒙古族人門前旗杆上懸掛的就是這種風馬圖。它的圖案正中是揚尾奮蹄、引頸長嘶的駿馬,馱著如意瑰寶飛奔。

駿馬上方是展翅翱翔的鯤鵬和騰雲駕霧的青龍,駿馬下麵是張牙舞爪的老虎和氣盛血湧的雄獅。這五種動物以不同的姿態和表情表現了它們勇猛威烈的共性。

人們把這個圖案拓印在10餘厘米見方的白布或白紙上,張貼於牆壁,懸掛在旗杆上,或拿到高山迎風揮灑,讓風把它帶到遠方。不管取何種形式,其意義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們希望自己的生活像乘風飛騰的駿馬一樣一往無前、一帆風順。

有些人認為,風馬習俗是蒙古族的偉大創造,是在蒙古地區土生土長的故俗,並且認為黃教傳入蒙古地區後,對其作了某些改動,如增加藏文內容等,但它的圖形仍然是蒙古隆當原來的圖案,沒有任何改動。

這種說法是缺乏根據的,因為隆當這個詞不是蒙古語,而是風馬藏語名稱龍達的不同音譯。在藏語中龍即風,達即馬。

在蒙古民間盛行的風馬圖及其畫麵上的藏文,也不是西藏黃教傳入蒙古地區之後,對蒙古“故俗風馬”進行改變或增減其內容時加上去的。

實際上,風馬習俗是按其本來麵貌傳入草原地區的雪域文化。傳入後,被蒙古族人民吸納和接受,並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去改變它,發展它。

最終,在蒙古地區既產生了反映蒙古族經濟活動的風馬圖,也出現了同成吉思汗祭禮融合在一起的風馬,即人們所說的祿馬風旗,並被視為表現民族尊嚴和祝願民族興旺發達的吉祥物。

這是在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當中,由於兩種文化不斷磨合、協調、適應,並加入具有蒙古文化特點的成分後,逐漸形成的有著本民族文化特點的風馬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祿馬風旗,以鄂爾多斯地區的祿馬風旗最有特色。在鄂爾多斯的召廟前或普通牧民的住房前,都豎有蒙古戰旗,它的造型是一柄鋼叉,鋼叉分三股,上飾馬鬃製成的纓穗,插在門前一米多高的泥台上的方槽中。

三叉中間的那一股狀如利箭,而另外兩股則酷似一張拉滿了的弓。長柄上係有布質旗幟,通常為長方形。也有房前豎立兩麵蒙古戰旗的,它們中間拉一根線繩,上麵懸掛紅、黃、藍、白、綠五色旗幟。旗子中間印製了一匹或九匹飛奔的奔馬,四周裝飾著獅、虎、龍、鳳四種動物,與奔馬一起合稱“五雄”,這就是祿馬風旗,蒙語稱“黑莫勒”,意為“命運之馬”。

祿馬風旗的圖案是事先雕刻於木版上的,然後再著色印在布或者綢緞上。旗上圖案是用手工刻於木模上,再著色印於布料或絲綢上。

根據藏文古籍記載,藏俗“龍達”的發明者,是一個名叫貢則尺傑加布的人。貢則是孔子的藏語音譯,尺傑加布是藏族學者贈給孔子的溢號,意思是智慧大王。

據此,人們認為,孔子曾擔任過從事巫、史、禮、卜等儒職,有可能曾將馬牛之類畫在紙上,作為犧牲的代用品燒化,以祭祀死者,由此發明了龍達。

據說,龍達剛傳到西藏時,也是作為給死者的祭品而火化。後來才不再作為祭品燒它,讓它乘風而去在空中自由翱翔,成為祝願命運吉祥如意的寄托。

隨著曆史的發展,時代的變化,蒙古族人信奉風馬的風氣,和以前相比也大不一樣了。多數地區幾近絕跡,但個別地區依然盛行。在鄂爾多斯地區,那裏立杆飛揚風馬的風氣一直盛行。凡是蒙古族人家門前都有風馬杆。

[旁注]

青龍 我國傳統文化中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另外,在我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的總稱。

黃教 即格魯派,我國藏傳佛教宗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由於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製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

藏語 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藏語支,分布在我國西藏、四川阿壩、甘肅甘南、青海和雲南迪慶等地。藏語分成三大方言: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

諡號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製度,這種製度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諡號。

[閱讀鏈接]

鄂爾多斯有的蒙古族人家門前立有兩個風馬杆,有的人家門前立一個風馬杆。有人認為這是受西藏喇嘛教影響,由原來的一個旗杆變成了兩個旗杆。

實際上門前立一個風馬杆,還是立兩個風馬杆,是由每個家庭的傳統習俗決定的。

有的人家隻供奉成吉思汗的大纛,他們就立一個 風馬杆;有些人家則按照自己家庭傳統習慣,在供奉成吉思汗大纛的同時,又要供奉本家族的族微,他們就要立兩個風馬杆。

因此,這種習俗上的差異與區別,與喇嘛教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