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燕趙拾英2
獨樹一幟的蔚縣剪紙
蔚縣古稱蔚州,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泥河灣地層、莊案、三關等遺址記錄著人類在這裏最早的生息活動。綿延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造就了蔚縣深邃的文化內涵。
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
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
早期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繡用的“花樣”。後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用剪刀剪。
後來,慢慢發展到用刀刻,但仍然叫做剪紙。經過長時間的藝術實踐,蔚縣剪紙由簡單日趨複雜,由粗糙逐漸走向精細。
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
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後來這道工藝人們已采用曬圖的方法。
第二步是“悶”,就是將刻窗花用的宣紙剪成將要刻製的畫幅大小,因為剪紙層數一般是30層至50層為宜,所以要用水淋濕,用手壓實,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以待刻製。
第三步是刻製。蔚縣由剪紙剪刀換成刻刀,其優點不僅在於生產的數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地發揮藝人的藝術思想,刻起來隨心所欲,花樣翻新。在藝人的手上,刻刀靈活得像筆一樣。刻刀有單刀、三角刀、圓口刀之分。刻製時以陰刻為主,兼有陽刻或陰陽結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瓏剔透,層次分明。
第四步是著色,藝人們的行話叫“點染”。點染所用的顏色要事先用酒調和,因為剪紙的原料是宣紙,用酒調色可以使色彩浸潤而不滲透,色彩效果極佳。濃淺濃淡烘托、渲染得當,富有強烈的透明感和立體感。因此,蔚縣剪紙有“三爭刀工七分染”之說。
蔚縣剪紙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這些作品構圖飽滿,造型生動璀爛,色彩渾厚細膩,纖巧裏顯純樸。把它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陽光的照射,分外玲瓏剔透,五彩繽紛,顯得特別的鮮靈活脫,別具著一種歡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鬱。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曆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
蔚縣剪紙風格嚴謹,形神兼備。它具有獨特的六大特點:
一為構圖時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的特點,給人以豐滿勻稱的美感;
二為刻製時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刻見色彩,陽刻見刀功,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豔馳名;
三為染色時將點染、塗染、暈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機地結合運用,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給人以和諧大方的鄉土氣息感;
四為在人物造型上著意刻畫,務求傳神妙處,給人以生動優美感,包括其他動植物的造型;
五為采用象征民間吉祥喜慶的連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圖案,給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感;
六為在陰刻為主的剪紙藝術中,以實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給人以活靈活現的立體感。
【旁注】
年畫 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四時節令 就是按季節之序,所施行的儀式和節慶。而唐代的四時節令項目繁多。這些節令,有些可以追溯至上古,有些則是傳自外國,種類繁多,都融入了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唐代人民的生活文化變得多彩多姿。
【閱讀鏈接】
王老賞從七八歲開始學習點染窗花,十二三歲學習刀刻窗花,十七八歲時正式拜本村剪紙藝人周瑤為師學做窗花。
由於心靈手勤、虛心善思,王老賞很快成為各項技藝全麵發展的頂尖高手,並刻苦探索當時被老鄉貶為“口袋戲”、“五大色”的窗花技藝改革。
他一生主要有四項成就:
其一,對戲曲人物窗花的創新。他做窗花就以戲曲人物為主。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總結出了“將無項、女無肩”等刻製的心得和訣竅。
其二,對刀具和刻藝的創新。他自製了形狀不同的上百把窗花刻刀,其中還包括針尖刀、螺旋刀等異形刀,小到花卉的花瓣、花蕊,人物的眉眼、胡須都細加區分、各有專用,走刀嫻熟迅捷、遊刃有餘。根據所表現的人物、內容和畫麵的具體要求,他還將陰陽刻結合、靈活自如。
其三,對點彩技藝的突破。為了提高染色技藝,他總是選用上等品色、上等白酒,恰到好處地掌握調兌的比例。
其四,講藝德。有一次,他將《二進宮》中楊波的胡子和袍子錯染成了紫色,蔚縣城雜貨鋪福興永的掌櫃指出後,回去一把火燒掉,全部重做。蔚縣城的商家字號用窗花當禮品送人時,都搶著買王老賞的窗花,日子久了就流傳下“王老賞的貨——不愁賣”的俗話。
天下聞名的曲陽石雕
曲陽,因地處古恒山彎曲處的陽麵而得名,為河北最古老的縣份之一。戰國時,曲陽為趙國與中山國的重要戰場。
秦統一六國,分天下為 36 郡,始至曲陽縣,屬巨鹿郡。元朝曾一度將曲陽提升為恒州,下流縣,故曲陽也有“恒州”之稱。
曲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考證,早在幾十萬年前,曲陽北部的“靈山溶洞”就有華夏猿人繁衍生息。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氏族部落已在這裏出現。至商周時期,曲陽西北部已出現村落。
源遠流長的曆史積澱孕育出了輝煌的文化。曲陽境內,有見證著我國陶瓷業輝煌曆史的定窯遺址,有千年古刹北嶽廟,黃石公祠……
曲陽之享有盛名,更因他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
曲陽城南有座黃山,又名少容山。傳說女道士昌容曾隱居此山,自稱殷女,食蓬蔂根,往來山下200餘年,顏麵如童,故此山又稱“少容山”。
黃山橫臥東西,狀若銀龍。滿山漢白玉大理石,潔白晶瑩,純淨細膩,潤滑堅韌,經久耐磨,色澤不敗,是石雕的優質材料。這種特有的石料資源是曲陽石雕早期發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條件。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流派之一的黃石公,為曲陽人。他嬰兒時被棄於曲陽的黃山,後來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素書》和《雕刻天書》。
他把前部書傳給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曲陽同鄉宋天昊、楊藝源兩位弟子,從此曲陽人才開始在黃山上創習石木雕刻。
有史料可考,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曲陽西羊平一帶石工開始用當地大理石雕碑碣諸物。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初期階段,在製作題材的表現形式上,除繼承了戰國和秦代的藝術成就以外,由於材料的便利和工具上的進步,石刻藝術成就特別突出。
西漢,曲陽石雕用於建築業。在保定曲陽王台北村的白草坡上,曾有一座大型漢白玉結構的高塔,相傳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一隻義犬而修建的,稱為“狗塔”,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朝,而其荒淫無道,新朝上下官吏皆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天下哀鴻遍野。劉秀為推翻王莽的統治便在河南南陽起兵,之後被王莽一路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