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燕趙拾英2(2 / 3)

這一天,劉秀跑到曲陽王台北村南的白草坡上,便躲藏在草叢中。追兵一時找不到劉秀,就開始放火燒山。 時值秋末,白草坡上的草已經枯黃,一點即燃。

眼看劉秀即將葬身火海,突然從王台北村跑來一隻大黃狗,隻見它跳進附近的一個水塘中,然後再渾身濕淋淋地跑到劉秀身邊滾一滾,把其周圍的枯草弄濕。

就這樣,那隻黃狗周而複始,一次次地在枯草上翻滾,終於製止住烈火的蔓延,從而保住了劉秀的性命,但那隻黃狗卻因過度勞累而死。劉秀十分感激這隻通靈性的義犬,將它埋葬後才離去。

劉秀稱帝以後,念念不忘那隻義犬的救命之恩,就詔令曲陽當地石匠在那白草坡上修建了一座高塔,以示對義犬永久紀念,而那白草坡也被後人稱為“狗塔坡”。

狗塔全部是用當地出產的漢白玉及磚瓦精雕築成,共13層,高約50米,塔形呈平麵八角形,每層四麵均設有券門,塔身各層高度及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

狗塔底座四麵的欄板上,雕刻著數百條形態各異的犬,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狗塔第一層的外壁上刻有光武帝劉秀為義犬親自撰寫的祭文,塔內第一至第四層的石壁上還刻有浮雕壁畫:第一層是“義犬救劉秀”的驚險場麵,讚頌了義犬舍死救人的精神。

第二層是“荊軻刺秦王”的曆史畫麵,表現了燕國俠客荊軻不畏強暴、舍死報國的英雄氣概。

第三層是“劉秀大戰昆陽”的戰鬥場麵,曲陽石雕藝人通過自己的藝術構思與精湛的雕刻技藝,使活生生的戰鬥場麵躍然於堅石之上,以此表現光武帝劉秀推翻王莽、天下悅服的正義行為。

第四層是“田園雨耕圖”,此浮雕刻畫的是農夫趕著耕牛在清風細雨中勞作的場麵,表現了劉秀稱帝之後,人們安居樂業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社會現狀。

狗塔內的那些浮雕作品,構圖嚴謹,布局勻稱,刀工細膩,形象逼真,藝術性較高,代表著當時曲陽雕刻藝人的技藝水平。

曲陽狗塔是我國最早的紀念碑式大型石雕建築物之一,也是我國東漢時期石雕藝術成就較高的建築物。

元代時,曲陽石雕藝術有了新的發展,作品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奇巧生動,品種豐富,風格、流派各異,石雕藝人層出不窮。

楊瓊是元代時曲陽黃山腳下西羊平村出名的石雕藝人,其父、叔、兄均以石雕為業,唯楊瓊技藝高超,每自出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詔各地石匠進京獻藝。楊瓊取漢白玉兩塊,雕刻成一獅一鼎,忽必烈見之大喜,讚道:“此絕藝也。”

明清時期,曲陽石雕工藝更加精巧,清末曲陽人雕刻的《仙鶴》、《幹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國際上稱為“曲陽石雕”。

曲陽石雕的傳統工藝是利用開臉特技法,在石料上畫出大概輪廓,先雕鼻子,再從頭到腳依次雕刻,做到內外有度,比例協調。

曲陽石雕傳統產品有碑刻、經幢、欄板、八仙、八音人、佛像、武士、仕女、石獅、石猴、石虎、石象、石羊、石棺、石燈、石柱、石墩、石槽等。

曲陽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朧的粗框氣魄,又承啟唐宋自然豐滿莊重優美的造型,菩薩觀音、力士天女、龍鳳獅獸為其藝術典型。

【旁注】

諸子百家 諸子指的是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後來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為我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

張良 (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鬆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劉秀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25年,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在位期間,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被後世史家推崇為我國曆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忽必烈 元朝的創建者。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

經幢 源於古代的旌幡。我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一般有圓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刻陀羅尼經文,基座和幢頂則雕飾花卉、雲紋以及佛、菩薩像。

【閱讀鏈接】

曲陽北嶽廟內存有碑、碣、經幢200多通,並建有碑廊、碑樓,是河北最大的碑群之一。

從時代上說,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刻製,是我國現存碑刻中極為寶貴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嶽恒山靈廟之碑”、“大唐北嶽祠碑”、“大唐北嶽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嶽安天王廟之碑”、“大宋重修北嶽廟之碑”、“蘇軾詩詞碑”、“大元封加北嶽手詔碑”等,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

北嶽廟內建有雕刻藝術館,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尤以“西漢石虎”、“北魏石獅”、“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燈”、“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經幢”為最佳。

燕趙區域的製瓷工藝

商周時期,燕趙出現原始瓷器。東漢時期,瓷器出現,河北省安平逯家莊東漢墓出土有瓷製品。三國至西晉,燕趙的瓷器極少發現。

北朝時期,燕趙青瓷大量出土。河北省景縣封氏墓中發現的瓷器,是北朝青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此墓出土瓷器100多件,有綠釉陶、栗殼黃釉,還有很多淺青釉和淡黃釉的杯碗,一件豆青雜釉高腳盤,4個高約一米的堆雕蓮花青釉大尊。

蓮花尊造型奇特、雄偉。受佛教影響,尊上堆雕兩朵大蓮花,一仰一覆,頸部貼著浮雕飛天和飛龍,上加寶珠形頂蓋。製作精美,施釉均勻,裝飾瑰麗,集中運用印貼、刻畫、堆雕等藝術手法,工藝水平相當先進。

隋代,青瓷仍為燕趙瓷器的主流。在河北磁縣賈壁村,發現隋代青瓷窯,此窯瓷器的瓷質大致可分兩大類:

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麵施一層透明青綠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度以下;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賈壁瓷器以輪製成形為主,隻有少數附件如硯足、罐係等用模印、手捏好之後再粘接上去。

唐朝初期,燕趙白瓷的製作技術已非常先進,其工藝技術已可與青瓷平分秋色。唐代邢窯所製白瓷,成為燕趙白瓷製品的代表作。邢窯白瓷質量很好,胎骨堅實、致密,故叩擊有金石之聲。

邢窯所出的瓷器胎土色白而細潔,坯體極堅硬。釉白而潤澤,有微微閃黃,帶一點兒乳白色,胎釉之間有一層下釉,俗稱“護胎釉”,燒成溫度已達1000度以上,器物造型有渾厚凝重之感。

邢窯白瓷產量極大。邢窯白瓷與越州青瓷齊名,當時遠銷海外。在埃及福斯塔特、印度勃拉名巴古代遺址中,都發現邢窯白瓷。在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及其周圍地區出土的唐代白瓷中也有邢窯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