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國瓷器全麵發展時期,當時全國有五大名窯,燕趙定窯產品名列瓷中之冠。
定窯位於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窯址遍布村東、北、西三麵。此處瓷土、釉土品質優良,為定窯製瓷工藝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定窯出現於唐,興盛於宋。
它繼承了邢窯的工藝技術,在此基礎上由單色釉發展到多色釉,由素瓷發展為各種刻花、印花、貼花和剔花瓷器,甚至出現彩繪和模仿木紋或犀皮漆紋的絞釉器。
定窯的生產采用覆燒法,凡有紋飾、質地高的器物,均係覆燒而成。出土的“支圈”,即是覆燒時的一種工具。配釉以白雲石代替石灰石,釉中三氧化鋁和二氧化矽的成分與明清瓷器接近。
施釉很薄,一般隻有0.1毫米左右。定窯白瓷有鍍金口、銀口或銅口的做法,這樣既表明了使用者身份尊貴,顯示了豪華,又彌補了覆燒法器口無釉的缺陷,用包鑲口的辦法把漏釉部位包了起來。
定窯以燒造白瓷為主,此外還燒顏色釉。由於定窯地位很高,仿造者頗多。
定窯器物花紋也頗突出,“定窯花瓷甌”、“定州花瓷琢紅玉”,都是對定窯花紋的稱頌。定窯劃花、刻花用刀或竹片劃刻,印花用模,花紋多作牡丹、萱草、飛鳳之形。印花工藝過程特別精細,藝術效果極強。劃花雖逸筆草草,藝術水平卻很高。
定窯還有金彩描花器,製作時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工藝水平很高。時人稱“定窯器珍於天下”。
宋代,在青瓷、白瓷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以磁州窯為代表的黑釉瓷器也得到發展。成就最卓越便是開始使用瓷器釉上用筆彩繪的裝飾方法。
在白釉上麵用黑色、赭色、茶色等色料作畫,運用新的技巧,創造刻花兼繪畫、剔花、刻填等各種技法。這種別開生麵的藝術裝飾成為北方各民窯裝飾藝術的主流,此種裝飾風格被稱為“磁州窯風”。
磁州窯廣泛分布在漳河兩岸,其中以觀台窯最為有名。磁州窯以磁石泥為坯,此種磁石非吸鐵引針之磁石,也非燒料為磁粉之類。而是另一種石,其色光滑而白,其性埴而鬆,其器美而不致,實與瓷土異,唯磁州、許州有之。
磁州窯生產白瓷與黑瓷,其黑瓷的黑釉與定窯黑瓷有別,呈鐵砂色,其中多有鐵鏽花。其白釉純白如牛乳,有開片與不開片兩種。磁州窯燒製的白地繪畫黑花、白地繪畫醬花、綠地黑花、白釉剔花、白地赭花、黑地白花、黃地黑花、珍珠劃畫器物,代表了磁州窯的工藝技術水平。
磁州窯的赭色、茶色、綠色等彩繪,是在小窯中用低溫再燒而成,屬釉上彩,俗稱“宋加彩”,是在唐三彩、貼花、剔花基礎上發展而成。
磁州窯在我國瓷器裝飾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彩繪技術為以後元明青花、五彩瓷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至遼代,契丹和漢族工匠繼承了唐、五代製瓷技術並加以發展,創造出著名的遼瓷。在遼南京、中京、上京、東京等地,出土大量遼瓷,發現許多遼代陶窯遺址,反映了遼瓷的工藝特點和技術水平。
遼白瓷胎質很細,色純白,不透明,瓷化程度高。遼瓷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高溫細胎白黑瓷器;一種是高溫缸胎茶綠、黑、赭雜色大型瓷器。另外還有一種低溫釉陶器,稱“遼三彩”,上有多種印花,形象逼真傳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遼瓷的造型體現了契丹族的民族風格。各地出土的代表性作品雞冠壺、扁背壺、杯口長頸瓶、雞腿壇之類,都適應了契丹人的生活需要。以雞冠壺為例,它是從利於馬上攜帶的皮囊演化而來,充分體現了契丹人以車馬為家的生活需要,極具獨創性。
遼瓷的另一特點便是素胎裝飾上普遍使用堆花。有的將印好或塑好的花堆貼在器身上,如蟠龍、牡丹、人物、小象等,形象甚為逼真,藝術水平頗高。
【旁注】
瓷器 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我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稱其為“原始瓷”。宋代是我國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青瓷 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我國曆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係統。
蓮花尊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種以蓮花裝飾主題、並與造型融為一體的青釉瓷器。其器體為一仰一覆,形似碗缽的蓮花構成尊的主體。有的蓮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達7層之多的仰覆蓮花瓣構成,尊肩有係穿,尊頸略細長,飾有花鳥雲龍。器物造型優美,端莊俊秀。
邢窯 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時仍燒造。窯址位於河北省邢台所轄的內丘和臨城祁村一帶,是我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我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三彩 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遼三彩 遼代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遼三彩多用黃、綠、褐三色釉。裝飾手法有印花、劃花兩種,大凡盤、碟采用陽文印花,琢器采用劃花。與唐三彩的區別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遼三彩中無藍色,施釉不交融,釉麵少流淌。
蟠龍 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做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閱讀鏈接】
磁州窯不僅因為它規模大、產量高和曆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各種製造工藝具有民間藝術和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尤其是它各種器物上的繪畫和題銘最具特色,完全擺脫了官府的各種規製,而按照民間習俗和需要自由發揮。裝飾內容的選題,主要來源於自然和生活。
以寫實為主,重於創新,其紋飾內容多為自然界的山水、樹木、花草、牡丹、荷蓮、菊花、水藻、雲紋、龍紋、鳳紋、遊魚、老虎、奔馬、奔鹿、躍兔、蘆雁、鷺鷥、飛鶴等。
並且還常以人物畫來裝飾各類瓷枕,如《童子釣魚》、《童子竹馬》等。還有的把整個幼童雕刻成枕麵,呈趴臥狀、仰頭、蹺腳、兩眼圓睜、手提繡球,下麵再精雕一長方形座,把幼童托起,顯得十分精美生動。
磁州窯的另一特點是以各種紀年、題句、姓氏、題詩款來裝飾器物,其書寫方法無一定規格,非常隨意。
在各類題句款識中,常見有警句、吉祥語、俗語等,如“眾人無語,無事早歸”、“孤館雨留人”、“天地大吉”、“長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無事深謝”、“貧居鬧市無相識,富住深山有遠親“、“風吹前院竹,雨折後院花“、“清風細雨,黃花綠葉“、“清吉美酒,醉鄉酒海“、“甜香味美最為善“、“紅花滿院”、“道德清淨”、“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風花雪月“等。
上述題句多寫在各種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間白話語言,既增加了民間文化氣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