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京畿神韻1
金元明清奠都北京,燕趙便成為腹裏、京畿,元以後處於全國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同燕趙地域文化相結合,使燕趙文化出現了新的變化,成為燕趙曆史文化極為輝煌的部分。
幾代封建王朝奠都北京。全國各地的人才和各民族文化在北京融彙、聚合、交流,又輻射至全國各地。而從北京至全國東南西北各地,或從全國各地進入北京,都必須經過燕趙大地。因此,燕趙文化的色彩更加濃厚。
笙管樂遍布冀中平原
在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滄州、定州一線以北地區,流傳著一種民間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笙等和奏,故又稱“笙管樂”。
除笙、管類樂器外,另有雲鑼、笛及擊奏類樂器鼓、鐃、鈸等。樂曲分套曲、小曲及獨立成套的打擊樂三類。套曲篇幅長大、結構複雜,是“笙管樂”的主要組成部分。
冀中笙管樂原有“北樂會”、“南樂會”兩種演奏形式。“北樂全”樂隊編製8人至10人,主奏樂器管子的管身較細,音量較小,發音柔和,演奏風格古樸端莊,速度緩慢,比較典雅。
“南樂會”樂隊編製往往在10人以上,主奏樂器管子的管身較粗,除一支管子為主管外,還配有多支付管,因此,吹奏起來,聲音洪亮,旋律多變化,演奏風格活潑風趣,速度較快,比較熱烈。因此,“南樂會”成為冀中笙管樂的代表。
廊坊固安屈家營音樂會源遠流長,相傳係以師曠為祖師。 據考證,屈家營音樂會的曆史可以清晰地追溯至15世紀中葉,明清時期已在京津寺廟和冀中民間演奏。
屈家營音樂會樂隊編製固定,24名樂手演奏為“滿棚”音樂,12名樂手演奏為“半棚”音樂。
屈家營音樂曲目豐富,包括13支套曲、7支大板曲、20支小曲和一套打擊樂,由普通流行的傳統曲牌和本身獨有的曲目兩大類組成。
內容包括宗教佛事、民間哀樂、故事傳說、封建宗法、軍政事務、自然生態、節令、動物、景致與儒家學說、人物、事跡等方麵。
演奏樂器包括管、笛、笙、鼓、鑔、鈸、鐺與雲鑼,也有用於集合會員和出會開道的大號銅鑼。其演員角色有總管、攢管、香首、師者和一般會員、會友等。
傳統活動日是農曆正月初一與正月十五:正月初一的演出是拜會和遊廟,正月十五的演出是紀念師曠祖師和超度亡靈。除此之外,平時在趕廟會和求雨等活動中也演出。
屈家營笙管樂曲目豐富,樂譜完整,樂手技藝精湛,在我國古代音樂及寺廟音樂與民間音樂交融衍變的研究上,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淶水南高洛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普通村莊,自古村裏文化底蘊極其豐厚,其中尤以南高洛音樂會名播四方。南高洛音樂會,也稱後山古樂會。
淶水南高洛音樂屬於古代祭祖和宮廷鼓吹樂遺存的活化石。
南高洛音樂會有一條“不準增加新曲目,不準增加樂器種類,不準改變演奏方式,嚴格按老藝人傳下來的規矩進行演奏,不準走樣”的會規。因此,盡管經過了很長的時間,高洛音樂會仍保留著“奏、打、舞、唱”的遺風。
南高洛音樂會的主要樂器有大管、嗩呐、笙、笛子、喇叭號、大鼓、二鼓、大鑼、底胡、板胡、堂鼓、盆鼓、鐃、鑔等10多個種類。
演奏時,由大管領奏,打擊樂配音,一般使用4度和弦和8度和弦。樂譜原來使用古老的工尺譜,後來改用簡譜。演奏形式上原來多以大齊奏單一旋律為主,後來逐步掌握了多聲部轉調樂曲的演奏。
南高洛音樂會分文、武兩壇。文壇負責唱、誦、念、宣卷、統表等事宜,武壇是吹打演奏。
演奏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笙、管、笛、鑼為主的樂器演奏;二是以木魚、磬、碰鍾、雲鑼、鐃、鈸、鼓板為主的法器演奏。據當地老藝人回憶,音樂會鼎盛時,樂手多達300人,每器都有10人以上操奏,奏、打、唱一應俱全。
高橋村音樂會為僧傳吹打樂,相傳係由清康熙年間雲遊至此的正定大王廟樂僧廣達和尚所傳的佛樂演變而來,俗稱和尚經。其演奏時由管子領奏,有3個和尚誦經,12個樂師演奏。
高橋村音樂會靠家族方式傳承延續,自誕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為主要樂師。尚家不僅世代精通“點笙”,而且諳熟音律古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橋村音樂流傳久遠而不走形。
高橋村音樂屬當地“北音樂”,又稱“經”,有別於俗世民眾自娛自樂的“南音樂”,俗稱“會”。北音樂樂器形製較小,音樂節奏較快,樂手著裝也不同於“南音樂”。
高橋村古樂較好地保存了遠古民間吹打樂的原始風貌。同時,高橋村音樂中蘊含著當地民間音樂的成分,帶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記,對研究佛教音樂與地方民間音樂的交融互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清乾隆時,勝芳鎮鎮先後建起了12道“音樂會”,其中以勝芳鎮南音樂會最為著名。
勝芳鎮南音樂會是寺院佛教音樂流傳民間的產物,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勝芳鎮南音樂會風格古樸,自創會以來,曆經數百年而變異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內容、使用樂器等都有嚴格定規,鮮有改動。
霸州勝芳鎮音樂會能演奏30多支曲牌,最擅長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樂曲,也有俗世風格的村調,雅俗兼具,深受民眾喜愛。
除參與當地喪事民俗活動外,霸州勝芳鎮南音樂會每年還要出廟會演奏3次,並主辦勝芳琉璃佛。勝芳元宵燈會期間,霸州勝芳鎮南音樂會是唯一可以參加擺會的樂社。
霸州勝芳鎮南音樂會於清末開始兼收高腔、昆曲,成為鎮內兩下鍋的最大音樂社團。在當地眾多音樂會中,幡旗、角燈、鼓架、茶挑等構成的宏大陣形成鎮南音樂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