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地拉花就是地上舞的拉花。由於這種拉花比蹺子拉花沒有雜技性,流傳的也就較為廣泛,特別是後來拉花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場地的擴大,許多舞蹈動作和陣形變化需要跑動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廣泛繼承。
井陘的南正、莊旺、南平望、長崗、莊子頭、城關等拉花流派都屬於地拉花。
拉花的傳統化裝、道具、服飾均與當地的民俗事項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所呈現的特點也就最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了。
梅開五福,竹報三多。舊時拉花男性角色的臉頰畫有梅花,以寓五福的;也有的畫菊花這樣的吉祥之花的;有的額心至鼻頭之間畫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中的形象,以希望能夠以禳蟲毒。
女角中的醜婆臉上以右眼眉旁經鼻梁向左斜至顴骨畫一白色的斜線或點,以達到煞邪之目的。
拉花的道具多是流傳在漢族民間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絹、彩扇、傘、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礎上各種拉花均根據自身的需要而增設。
如莊旺拉花貨郎擔,他表現的是貨郎賣絨線的故事,就根據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貨郎鼓、貨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現的是護送美女入宮的故事,就加入化裝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但大多數的拉花中有著一種在其他民間舞蹈中不多見的道具——花瓶。
筆竿胡作為一種不在手中的道具,而是戴在男角的嘴唇上,可謂獨具匠心,它通過上唇的撅起,帶動筆竿滾動,從而誇張地表現出吹胡瞪眼的滑稽相。在蹺子拉花的傻小子手中,手持紅蘿卜或蓮花蕾之類的道具,這些道具的應用很明顯為古代生殖崇拜的遺俗。
地拉花的服飾大同小異,多沿用清代服飾,男的頭戴瓜殼帽,上身穿偏襟長衫,前後下擺用針線撩起,罩坎肩,下身穿燈籠褲,腿紮綁帶,腕紮扣袖,腳登雲鞋,腰係彩綢,腰間且掖著兩個繡工精美的錢袋。
女角中的醜婆,大包頭,紮綢子結花垂於右耳旁,上身穿偏襟大衫,腰係羅裙,腰紮彩綢,右肩斜背一包袱。
其他女角,梳一根長辮垂於腦後,頭上插花,身穿不過膝的偏襟長衫,罩鑲邊坎肩,下穿彩褲著彩鞋,腰紮彩綢,各角色均按所扮演老、中、青、少的年齡特征,在色彩上有所變化,即:青少要色彩鮮豔些,老中色彩需淺淡些。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宮廷音樂的色彩,剛而不野、柔而不靡、華而不浮、悲而不泣,與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剛健、豪邁風格交相輝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
傳統拉花音樂多為宮、徵調式,其次還有商、羽調式,節奏偏慢,大多為4/4拍,特色伴奏樂器有掌鑼等。
拉花的樂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龍頭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雲鑼、小鏜子、小鑔、扁鼓,樂隊雙管製達20人,後來多為單件樂器僅9人組成樂隊。
管子是拉花音樂中的靈魂,起領奏作用,在樂曲中時奏時停。那種淳樸、粗獷、渾厚、略帶悲愴的音色,如泣如訴地將人帶入往時井陘人民深重災難之中,恰與舞蹈融為一體。
小管的高亢,膜笛的滑音、顫音和花點與大管互相呼應,捧笙以三度、五度和弦將樂曲珠聯璧合。雲鑼以其清脆悅耳的問答式的輪奏,複調旋律與大管配合。
小鏜子、小鑔按花點擊拍,嚴密的分工,緊密的配合,令人毫無齊奏乏味之感。管、笙、笛、雲鑼是拉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主奏樂器,構成拉花特有的藝術魅力以及濃鬱的鄉土氣息。
拉花的樂曲由曲牌和民歌組成。它的曲牌約有10多首,如“萬年歡”、“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兒番”、“粉紅蓮”、“雁南飛”、“摸”、“八板”等曲牌,“八板”這個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藝人稱“踩著八板扭拉花”。
井陘拉花雖屬秧歌範疇,但又有顯著的自身特點。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舞姿健美、舒展大方、屈伸大度、抑揚迅變,善於表現悲壯、眷戀、愛情、行進的情緒。
【旁注】
井陘 曆史名地,一則天下險塞,再則兵家必爭。早在5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遊的東元村就已有古人類生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據對胡家灘、呂家、段莊、馬村等地發現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文物。
霸王鞭 俗稱“連廂”、“花棍”、“金錢棍”等。民間藝人賣唱時的樂器兼舞具。以竹竿,兩頭開縫,穿以銅錢,演出時持杆,以兩端隨舞碰擊身、膝或肘發聲,伴歌舞。
雲鑼 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璈,民間又稱“九音鑼”。常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
【閱讀鏈接】
關於井陘拉花名稱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該村有一名叫楊名舉的人,明朝萬曆時在河南任西華縣縣令,任滿路過牡丹勝地洛陽時,將數簇牡丹帶回,在以本村老君廟內以“花王”敬神。從此每到花開季節,總吸引許多男男女女前往觀看。
為紀念牡丹在井陘紮根這件喜事,一些民間藝人將其編為舞蹈。因當時交通不方便,在近千千米的路途中,牡丹花的遷移隻能用人力拉運,故取名為“拉花”。
這樣演員就出現了身背花、頭插花、臉畫花、肩挑花的無處不花的裝束和與拉有密切關係的前傾、落步、撇腳的舞步姿態。
藝人仍持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