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京畿神韻2
天下第一的槁城戰鼓
槁城的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就在境內滹沱河、酈水、磁河等沿河地帶勞作生息。舊時,寺廟極多,廟會頻繁,廟會祭祀活動都要擊鼓舞蹈。
槁城的民間花會曆史久遠,大多起源於當地的祭祀、廟會等民間活動。槁城民間花會有戰鼓、架鼓、大鼓、扇鼓等多種表演形式,其中槁城戰鼓是流傳最為廣泛和悠久的的民間藝術。
據說,槁城戰鼓產生於1582年。
傳說有一年,天連降暴雨,槁城城北的滹沱河水位暴漲。恰在這時,一頭被貶到人間的神牛為發泄不滿,亂頂亂撞,用犄角亂拱河堤,如河堤被毀則洪水泛濫,萬畝良田和眾多村莊會被洪水吞沒,黎民百姓將流離失所。
王母娘娘知道後,就派大將尉遲敬德下界降服神牛。尉遲敬德先用神鞭打斷神牛的左角,牛改用右角拱坷堤,敬德接著打斷其右角。牛脾氣大發,幹脆用嘴拱,決口越來越大,敬德不得不用盡全身力氣攔腰一鞭將神牛打死。
死牛落入滾滾的河水中,屍體正好堵住了大堤的決口,頓時凶猛不羈的洪水乖乖地沿堤向東流去。河兩岸的良田、村莊、百姓得救了。大水過後,老百姓把牛皮剝下掛在大樹上拍打以解憤恨。後來大樹枯死,人們就把樹幹鋸成木板,用木板聯結圍成中空的圓柱體,蒙上牛皮,繼續敲打。
清朝末年,槁城戰鼓隊參加天津皇會演出時,轟動了京津,被譽為“天下第一鼓”。
槁城戰鼓與其他鼓樂大不一樣,槁城戰鼓以大鼓,大饒、鑼、水鑔為伴奏樂,鈸既是舞具又是兼伴奏男性群體舞蹈藝術,各派係表演套路不等,每套都有原始名諱。
表演舞蹈打擊樂風格各流派互不相同,反映著擊鼓人的愛好、向往與追求。其舞姿風格獨特,剽悍壯烈,氣勢磅礴,激人奮進,具有濃重的燕趙古風。
戰鼓演出形式分“走隊”和“紮場”。走隊通常是會頭舉旗在前,鼓跋居中,大鼓車壓後,在車上站立3人,擊鼓者在鼓後,大鈸分立左右,邊行邊擊。會頭發出指令便停止行進,做紮場表演。
紮場有多種形式。一種是舞饒者站立成一圈,大鼓、大鈸在圈外,舞者相對而舞,大鼓、大鈸敲擊助威。另一種是舞者站成兩隊或4隊,大鼓、大鈸站在一端,此時的舞動整齊、統一。再一種是大鼓、大鑼在中央,舞鈸者分四麵或八方,在大鼓聲中,以各種姿態敲擊、舞蹈。
還有一種水平很高的表演,舞者站立在4個方位,相距20米。舞動起來不時將鈸向對方拋去,又相互接住,叫做“撇鈸”。
此時,大鈸在空中似金盤飛舞,相當壯觀。因舞者大都有武功,舞動起來矯健中有穩重,顯現出剛柔相濟的神韻,所以槁城戰鼓又有“武林戰鼓”之譽。
戰鼓表演者一律扮成武士。以舞具和樂器分別命名為:跋手、鼓手和鈸手,身穿改良誇衣彩褲,足蹬虎頭戰靴,頭裹紅巾。唯拔手頭上插一麵脾。
戰鼓套路有“大添油”、“二添捆”、“大得勝”、“小得勝”、“十麵埋伏”、“猴鑽圈”、“霸王一條鞭”等。
【旁注】
滹沱河 一條古老的河,曆史久遠,名稱多異。戰國時稱“呼淪水”, 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海河水係的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孤山村一帶。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
王母娘娘 傳說中的女神。也稱“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西王母”。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
天津皇會 最初叫“娘娘會”,是為慶祝海神天後娘娘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而舉辦的迎神賽會。自清代開始,每年這一天到來時,虔誠信仰天後娘娘的農商官紳都要舉辦迎神賽會,以求驅災賜福。這實際是一次民間表演技藝的會演。
【閱讀鏈接】
在本村參加祭祀叫“打蘸”,到外村趕會叫“闖蘸”。戰鼓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而春節是戰鼓最活躍時期。
一般農曆臘月二十三之後,各村便開始整頓隊伍、抽暇練習。除夕之夜,人們有“熬五更”的習俗,村村敲起大鼓,通夜不停。
這一夜,隻要聽到有鼓聲,本村便不能停止敲擊,以防驅邪不盡,反招災禍,直至聽不到鼓聲,各家鞭炮齊鳴,方可停止。
初一開始在本村表演。初五之後,村與村之間相邀互訪表演,直至農曆二月初二為止。
譽為“國劇”的京劇
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宋雜劇的產生,標誌著我國古代戲劇作為一種較完備的綜合藝術形式出現了。
北宋滅亡後,由於南宋與金朝的南北對峙,宋雜劇開始南北分流。在南方,產生了被稱為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的南戲;在北方,則產生了被稱為金院本的北方雜劇。
河東和河北是北方雜劇產生和形成的地區。河東的平陽和河北的真定是北方雜劇最早的兩大表演中心。金朝遷都中都後,中都於是成為金院本的表演中心。
金院本同宋雜劇一樣,在演出體製上仍是一場兩段,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等5種角色,也與宋雜劇相同。然而,在演唱上,金院本與宋雜劇卻有很大不同。它的不少唱段是用當時流行於燕京和冀州一帶的曲調來唱的。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諸宮調等說唱藝術以及北方各民族的民間歌舞表演藝術後形成的。其劇本體裁一般每本分為4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幹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則另加入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淨等。演出體製與金院本大致相同,即以正旦和正末為主演,每折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一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元朝末年,北方雜劇開始衰落。從元代後期至到清代中葉,流行在燕趙地區的戲曲聲腔主要有絲弦戲、板腔、北昆三種。
絲弦戲又稱弦子腔、弦索腔、絲弦腔、姑娘腔、羅羅腔等,主要流行於河北中部地區。
北昆源於昆曲。昆曲產生於江蘇昆山,明朝中葉傳入北京,並逐漸流行於燕趙地區。明末清初之際,它又取代了板腔,成為燕趙地區最受歡迎的劇種。流行於燕趙的昆曲在咬字吐音和風格上與流行於江南的昆曲略有差異,因此被稱為“北昆”。
板腔源於南方劇種弋陽腔。明朝中期以後,弋陽腔流行於北京。隨著時間的推移,弋陽腔在燕趙地域流行的同時,它也逐漸北方化了。因此,它又被稱作“京腔”、“高陽高腔”等,在演出風格上與早先的弋陽腔有了明顯差異。
乾隆中葉後,昆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昆曲一統京城舞台。
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城。1785年,清朝朝廷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1790年,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征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以唱二黃聲腔為主,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也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
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4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昆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采,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
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麵。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