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漢調進京,漢調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京人接受。
徽、漢合流後,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黃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漢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
此時在京師裏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其後,經程長庚、譚鑫培、王瑤卿、梅蘭芳等藝術大師的不斷革新改造,京劇藝術構成了一套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日臻完美,成為傳統戲劇藝術的集大成者,風靡全國。
京劇以曆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1300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其中《玉堂春》、《長阪坡》、《群英會》、《打漁殺家》、《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野豬林》、《二進宮》、《拾玉鐲》、《挑滑車》、《四進士》、《搜孤救孤》、《霸王別姬》、《四郎探母》等劇家喻戶曉。
【旁注】
諸宮調 是我國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說唱文學。諸宮調由韻文和散文兩部分組成,演唱時采取歌唱和說白相間的方式,屬敘事體,其中唱詞有接近代言體的部分。諸宮調為後世戲曲音樂開辟了道路。
淨 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以麵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誌,扮演性格、氣質、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角色。
弋陽腔 戲曲聲腔。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流傳至江西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繁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
秦腔 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時期的西府地區。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我國西北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漢調 我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早期同徽劇經常相互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
【閱讀鏈接】
行當劃分由來已久,對京劇劃分行當影響最大的,當數漢劇。
漢劇共分為10種行當: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
這10種行當所扮演角色的內容,大概是這樣: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劇裏邊的生行;淨與京劇裏的淨是一樣的,指的是花臉;旦就是京劇裏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貼,是貼旦的簡稱,京劇在早期劃分行當,也包括貼旦在內,指的是比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稱二旦,例如現在京劇《紅娘》裏扮演鶯鶯小姐的,就是貼旦。夫,扮演車夫、轎夫、馬童、衙役一類角色。
總的說來,漢劇的這10種行當,劃分得比較細致,為京劇劃分行當,打下了基礎。
獨有的武安平調落子
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雖說是獨有的兩個地方劇種,但經常在一起演出,習慣上合稱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平調落子流傳於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陽、新鄉及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等地區。
武安落子原名“蓮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間流行的“花唱”發展而來。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間花會中有說唱故事的落子,初為撂地攤演出,晚清時期逐漸搬上舞台。
清道光、鹹豐年間,武安藝人喜順,流落到山西黎城,適逢此縣有個李鎖柱,喜編戲文,兩人合作,李喜順遂將武安落子傳入上黨,形成了上黨落子。
1864年,武安有位叫“假媳婦”的藝人去河南內黃縣唱落子,與當地一位姓趙的藝人共同組班唱戲,後來發展成為內黃落子。
武安落子唱腔板式變化體,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調。早期伴奏樂器隻有鑼踏鼓,後陸續增添鑔、鈸、笛子、板胡、二胡、笙等。
武安落子曲調優美,寬厚洪亮,鄉土氣息濃厚。其唱腔有口語化說唱的特點,與當地方言結合緊密。
武安落子角色齊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醜、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嚴格,有些行當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戲曲程式見長,而是將秧歌、高蹺等民間舞蹈和生活動作融於戲中,邊唱邊做,載歌載舞,在敘事中抒情,幽默風趣,活潑自如。
武安落子有傳統劇目140餘出,代表性劇目有《借笛笛》、《呂蒙正趕齋》、《老少換妻》、《小過年》、《借當》、《藍橋會》、《何文秀》、《王小趕腳》、《鬧驢》、《跪花廳》、《鬧書房》、《機房訓子》、《大上吊》、《頂燈》、《安安送米》等。
武安平調屬於梆子腔係,曲腔悠揚,旋律流暢,風格獨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場主要用二弦、軋琴、板胡等伴奏,後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嗩呐、笛子等。
武場除一般普通打擊樂器外,另有大鑼、大鐃、大鑔、戰鼓,稱為“四大扇“。平調角色行當齊全,有紅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臉、二臉、三花臉、雜花臉等行當,合稱“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臉“,其中以紅生、小生、旦、大臉為主角的戲最多。
武安平調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獷豪放,帶有剽悍的民間武術氣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話為基礎,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風格淳正樸實,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平調有傳統劇目200多個,影響較大的有《三進帳》、《姚剛征南》、《董家嶺》、《天河配》、《三上轎》、《桃花庵》、《朱彥榮吊孝》、《鍘趙王》、《司馬懿觀山》、《敬德背鞭》、《掃洪州》、《奇男傳》、《反冀州》、《審馬榮》、《訪姬昌》等。
武安平調落子影響深遠,與寧海平調、通化落子、上黨落子、內黃落子等聲腔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其主要樂器二弦、軋琴在全國絕無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旁注】
秧歌 是我國人們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扮成曆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於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歡迎。
呂蒙 東漢末年名將。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我國古代將勤補拙、篤誌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青衣 我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俗稱“青衣”。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豔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司馬懿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軋琴 又名“軋箏琴”,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拉弦樂器,大約在唐代出現,後流行於民間,清末以後少有應用。流行於河北邯鄲以及豫北晉東南等地區,是地方戲曲武安平調的伴奏樂器。
【閱讀鏈接】
武安平調有兩種傳說。一說明代時武安有兩個落魄文人,分別創立了武安平調和開州平調;二說明末時,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懷調頗有名氣,後回鄉創辦曹白兩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