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京畿神韻2(3 / 3)

他們在懷調的基礎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間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調。武安平調基本定型約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種花部小戲盛行之時。平調角色行當齊全,有所謂“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臉十二行”之說。

武安平調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獷、豪放,帶有彪悍的民間武術氣概。藝人多為本縣人,故以武安話為基礎韻白,有的戲、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鄉土氣息濃厚,風格醇正樸實。

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蛻變而成,形成於清道光年間。

山陝梆子流入河北的曆史較久,在清代有關記載中,有的稱秦腔、有的稱亂彈、有的稱西部,有時也叫弋陽梆子。

至乾隆時,秦腔日益盛行,對昆曲已形成壓倒之勢,如1744年的《夢中緣傳奇》記載:

長安(北京)之梨園……所好唯秦聲、羅、弋。厭聽吳騷,聞歌昆曲,輒哄然散去。

此後,至嘉慶年,盛尚秦腔,盡係桑間濮上之音。說明至遲康熙中葉京畿地區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動。

伴隨著山陝商業向京師及河北各地延伸,秦腔也流入了河北。商路即戲路。山陝商業尤其是山西商人所經營的錢莊、典當、釀造業,幾乎遍於河北各主要城鎮。

商人出於業務聯絡、應酬等需要,於是便把家鄉流行的山陝梆子引進到其所經商的地方,以此取悅於顧主和壯其聲勢。

山陝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地群眾的賞愛,根據當地群眾的語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上進行不斷改革、創造。特別是後繼人才和從業群體的當地化,在演員隊伍中,河北人逐漸增多,這更是導致山陝梆子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至道光年間,這種長期活動在河北的山陝梆子便逐步發展成了早期的河北梆子。

據鄭法祥《談悟空戲的表演藝術》記載:鄭法祥之父鄭長泰,生於1837年,七八歲時,入河北故城黃毛科班,學習直隸梆子。出科後常演於保定一帶。

由此可知,至遲在19世紀40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隸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縣馬務頭和定興相繼又湧現出三慶和、祥泰等直隸梆子科班。

學生多係當地窮苦農民子弟。教師中既有梆子藝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藝人。此班出科的藝徒,主要活動於定興、徐水、容城、高陽、霸縣一帶。

據曾為“內廷供奉“的河北梆子藝人李玉貴回憶,清光緒初年即已著名的河北梆子藝人田際雲之師,就是定興科班出身、

1852年開辦的曲陽東諸侯村的永和班,最初的教師有的也是來自定興。道光年間的科班,當屬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誕生的重要標誌。

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別於山陝梆子的獨特麵貌之後,發展甚為迅速,燕趙地域內出現了許多班社。

隨著班社的大量產生和大批優秀演員的湧現,河北梆子遂於清同、光之交開始呈現繁榮昌盛景象,這也是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發展高潮。

河北梆子的蓬勃興起,同彼時正在北京稱雄的京劇形成爭妍鬥盛、分庭抗禮的局麵。河北梆子科班和戲班,如雨後春筍,幾遍布河北各地。

班社的大量產生,使河北梆子在農村成為無可抗衡的劇種。

從河北梆子的形成,到興起起,其間,曾出現過三個大的藝術流派。一支為直隸老派,一支為山陝派,這兩派統稱為京梆子。

在這兩派之後,又產生了一個直隸新派,標誌著河北梆子曆史的不同發展階段。每種流派都對河北梆子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直隸老派,成長於農村,細分起來,還有南北之別,以上海為中心的河北梆子,謂之南派;以京、津為中心,流行於河北、山東以及東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謂之北派。兩派比較,南派略弱,北派較強。南派形成的時間,是在清光緒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來的。

直隸老派的特點,包括南北派在內,總的講是文武兼備,唱做並重,唱文戲的也會演武戲,文武不分,隻是不同演員各有側重而已。在劇目方麵很重視革新,河北梆子時裝戲的興起,就是由直隸老派率先搞起來的。

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隸語言為基礎,留有一些山陝韻味。演唱上講究平穩、舒展、剛勁、質樸,尚簡練,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念特點,雖然也以直隸語言為基礎,但在唱腔上卻較多地保留了原係山陝梆子的“二音”假聲花腔,並重婉轉柔美之趣,這種假聲花腔北派演員多不喜用,趨於淘汰。

南派之所以保留了此腔,這與南方群眾喜歡聽它是分不開的。然而在念白中,卻較北派更直隸化,很少有山陝韻味。

南北兩派盡管有這些區別,兩派的共同之處,還是多於不同之處,畢竟都是直隸老派。

山陝派,主要是由來自山陝的藝人形成的。光緒期間,有較多的山陝梆子藝人先後擁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這些藝人為了與直隸老派梆子演員合作演出,同時也是為了博得當地觀眾的歡迎,在登台獻藝之前,必先經過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這種改造,當時謂之“治扭”。

山陝藝人唱的這種經過“治扭”的梆子,自然與地道的直隸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念白方麵仍不免帶有濃重的山陝韻味。盡管有些山陝派演員在念白中糅進了直隸語音,但總是不地道,當時人稱這種直隸語音與山陝語音摻半的口白為“臭板子”。

也有少數山陝演員仍念“蒲白”,堅持不改,並以此為正宗,這是山陝派在念白方麵的顯著特征。

在唱腔方麵,與直隸老派比較起來,板式結構與使用規範全都相同,唯情趣、韻味有差別,山陝派具有淒涼、悲壯、哀怨、酸楚的特點。

除此,在表演方麵,山陝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發縷功、髯口功、椅子功、躋功等,都是山陝演員所擅長的。在這方麵勝直隸老派一籌。山陝派與直隸老派的合作,釀成了光緒年間河北梆子與京劇爭衡的局麵,擴大了河北梆子的影響,推動了劇種的發展。

直隸新派,是一支在直隸老派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河北梆子新軍,是直隸老派的新發展。

直隸新派以女演員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稱。唱腔上較老派繁難,具有高亢、華麗、曲折、跳躍的特點,極富於震撼力,聽後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腸蕩氣,伴奏音樂也極為火熾、激烈。

其唱念一掃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陝韻味,徹底河北地方化了。新中國成立後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隸新派的延續。

【旁注】

梨園 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

直隸 中國舊省名。宋製,地方行政機構以州令用勁,其直屬京師者稱直隸。元不屬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縣,也稱直隸。明、清不屬府而直屬布政司的州稱直隸州。

田際雲 藝名“想九霄”,也稱“響九霄”,河北高陽人。20歲組玉成班,創皮黃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方式,即“兩下鍋”。致力於戲曲改革,發起組織“正樂育化會”,創辦了第一個女伶科班“崇雅設”,對於提高演員的社會地位,改革戲班的陋俗舊規,做了大量工作。

【閱讀鏈接】

新派梆子興起於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勢風靡劇壇,席卷了直隸老派與山陝派的演出陣地。迫使直隸老派演員紛紛效法,山陝派退避三舍,湮沒不彰,甚至使氣勢正盛的京劇也受到了很大衝擊,一舉成為河北梆子的主流。

梆簧爭衡的形勢,自此轉為新派梆子與京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