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京畿神韻3
以唱功見長的評劇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1890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後,東北二人轉傳進關內,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
蓮花落藝人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
在音樂方麵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麵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呐、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
此階段在評劇發展過程中稱為“拆出”。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吊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戲曲方麵的發展。
在1894年前後,蓮花落老藝人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裏。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等人另組慶春班社,第二次進入唐山。
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
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采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
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
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唐山落子”。
後來,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早期評劇隻有男、女角色之分,後發展為生、旦、醜的“三小戲”。以後又受梆子和京劇的影響,逐漸發展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醜、老生、花臉等行當。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鬱的特點。
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
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
評劇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後來,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旁注】
文咳咳 過去有人稱這個曲牌也叫《上北樓》、《小陰天》,曲調優美、流暢、婉轉動聽,善於抒情敘事。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使旋律形成“商、宮、羽、徵”的落音趨勢。板式變化分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間的垛句等。
成兆才 藝名“東來順”。我國近代傑出的劇作家,北方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評劇創始人。成兆才集編劇、導演、演員於一身。成兆才為民間藝術奮鬥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劇本,他的劇作構思大膽、奔放、複雜多變,內容切中時弊,能夠引起觀眾共鳴。
生 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曆代戲曲都有這一行當,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身份的不同,又劃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點。
旦 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早在宋雜劇時已有“裝旦”這一角色。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形成後仍沿用旦的名稱,運用上又略有不同。
【閱讀鏈接】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
1893年,以蓮花落藝人小生來鳳儀金葉子、花旦韓九令、彩旦人人樂、青衣柳葉紅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青衣王澱佐、須生侯德山,薊州的花旦挑簾紅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
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
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
內八檔會的天橋中幡
北京天橋是一個曆史悠久、馳名中外、繁華熱鬧的平民市場。清康熙年間,天橋出現了市場的雛形,清末天橋市場快速發展,各種曲藝雜耍遍布其中。尤以中幡、摔跤等表演最受遊客歡迎。
幡是旗的一種,尺寸有大小之別。中幡是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耍中幡、舞中幡是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雜技項目,北京天橋中幡表演最為有名。
中幡起源於晉代皇家表演項目,是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耍中幡是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為給皇上解悶,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歡心,鼓舞三軍鬥誌。
幡旗形製壯麗,標題清晰,常常用於儀仗活動。旗手耍弄幡旗,能盡顯武勇與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慶典等走會活動的必備項目。走會中各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標旗,競相演練耍幡高招絕技,逐漸形成頗具特色的雜技節目。
清代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杆上加上傘,耍起來更是好看。後來加傘的大旗杆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更加威武莊重,故又名“大執事”。皇宮裏每年耍大執事,慶祝重要慶典。
乾隆年間中幡會屬於鑲黃旗佐領管轄,屬內八檔花會之一,受過皇封,盛極一時。
幡按大小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三類。碩幡一般比較重也比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數表演者選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這一叫法也就傳開了;而小幡則隻有三四米,一般是在小的場地表演,比如劇場、茶館等。
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擔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園到了冬天還有“擔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幹是一根長10米多的竹竿,竿頂懸掛一麵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旗的正麵繡有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麵有時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因此又稱“標旗”。
中幡淨重十五六千克,它下粗上細,由兩根竹竿拚成,竹竿的大小、柔韌性也有講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約要4年時間,其製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屬祖傳,拒不外泄。
從技藝角度來說,中幡包括手法和腿法,不僅練的是人的膽量、力量和技巧,還需要文武兼備,此外中國式摔跤、氣功等技藝也是練習中幡的基礎。
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動作有50多個。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托塔,驚險動作連綿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10餘米高、幾十千克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