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其表演動作樣式各有形象的名稱。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為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麵用單手托住竹竿為金雞獨立,此外還有龍抬頭、老虎撅尾、封侯掛印、蘇秦背劍、太公釣魚、擎一柱等樣式。
中幡表演要求穩、準、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時,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額頭、下顎等部位分別完成舉、頂、牙劍、腦劍、單山等動作,不斷晃動、拋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穩為準則。表演中,幡麵彩綢迎風招展,幡頂銅鈴“叮咚”作響。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天橋中幡已經成為一個集驚險與壯觀於一身的係統性表演項目,包含著頭、肩、肘、手、跨、膝、腳等7套演練技巧近百種套路;而且憑其精湛的技藝、滑稽的表演,成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項目。
【旁注】
北京天橋 因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壇時必經之路而命名天橋。其範圍包括正陽門大街,經東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壇壇門之西北,永定門之北地區。後來逐漸形成具有“京味”特色的天橋市場。
走會 一種傳統的民間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節至燈節前後,在北京也稱“香會”,後來改稱“花會”。走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開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車會、高蹺、杠箱、獅子、十番、太平鼓等。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鑲黃旗有八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羅絡氏、伊爾根覺羅氏。
內八檔花會 清代每逢佳節慶典中由各部官員為皇家呈現的表演活動,為禮部的中幡、兵部的杠箱、掌儀司的獅子、刑部的五虎棍、吏部的雙石、工部的石鎖、太子府的花壇,以及戶部的秧歌八大花會表演。
蘇秦背劍 武術定式,常見於曆史小說、評書、演義中的一種招式,指以器械置於背部格擋對手從背後的襲擊。傳說戰國時,名縱橫家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時,背後斜跨長劍用於防身,因此而得名。
【閱讀鏈接】
對中幡的發展起重要作用要屬“王小辮”。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
至清代末年,天橋老藝人王小辮從宮中耍執事的哥哥處學得此藝,並將大執事改名“中幡”,變成賣藝性質的表演傳入民間。後來又收“寶三”寶善林為徒,將一身絕技傳與寶三。
八旗子弟為謀生計紛紛到天橋市場賣藝,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率眾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歡迎的項目。
燕趙大鼓享譽京畿
大鼓也叫大鼓書,由一人擊鼓、板演唱,一至數人用三弦等樂器伴奏。
清初形成於燕趙和齊魯地區,清末盛行於我國北方及長江、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區,有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梅花大鼓、東北大鼓、湖北大鼓、太原大鼓、廣西大鼓、長沙大鼓、淮南大鼓、蘇北大鼓等30餘種。
其中,流行於燕趙地域的大鼓有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梅花大鼓等。
木板大鼓是流布於河北大部分地區的一種曲藝鼓書形式,又名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調、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兒、弦子鼓兒、木板西河調、憋死牛等。
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使其與說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專司伴奏。
木板大鼓書音樂結構完整,三種不同節奏的板式分別為頭板、二板、三板,板速有較大幅度的伸縮。從風格上講,其唱腔渾厚粗獷,有時似說似唱、似敘似述,地方氣息濃鬱,句尾聲調較重,多為背宮腔。
西河大鼓產生於清朝道光年間。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葉流行於河北中部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弦子書以小三弦伴奏,演員自彈自唱;木板大鼓沒有弦索伴奏,演員自擊簡板和書鼓說唱。
後來,這兩種曲藝藝人拚檔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高陽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在木板大鼓、弦子書唱腔的基礎上,吸收戲曲、民歌的曲調。
舍木板改用鐵犁鏵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也做了改進與創新,使這一曲種在藝術上日趨成熟。
西河大鼓原名“河間大鼓”、“梅花調”。在天津演出時被稱為“西河調”,因為藝人全都出自大清河和子牙河流域,而天津人通稱大清河和子牙河為“西河”或“下西河”。後來,著名藝人趙玉峰等人把它正式命名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樂,是以冀中語音的自然聲韻為基礎,吸取某些民歌小調的音樂語彙發展而成的。
在音樂結構形式上,約有30餘種依附於主曲的樂曲和樂句的唱腔,分別歸納在三眼一板的頭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無眼的三板等三種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縮。
有的還派生出多種變格唱法,唱腔和諧流暢,生動活潑,似說似唱,易唱易懂。屬於頭板的唱腔有起板緊五句慢四句一馬三澗快頭板等。
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雙高海底撈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緊流水竄板尾腔等。
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調大體上體現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頭板起板是流水板的發展變化,其他大多數唱腔也都與這幾個唱腔有著一定關聯。
西河大鼓傳統曲目有中、長篇150餘部,小段、書帽370餘篇。《楊家將》、《呼家將》、《鬧天宮》、《小姑賢》等曲目影響較廣,流行於河北、京、津、山東、河南以及東北、西北的部分地區。
京韻大鼓產生於清末,是由藝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人在木板大鼓和清音子弟書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後逐漸形成的。其後,經著名藝人劉寶全、張小軒、白雲鵬等進一步改造加工,形成了京韻大鼓的三大流派。
京韻大鼓主要演唱短篇,隻唱不說。主要唱腔有起板、平腔、垛板、快板等,唱詞基本為7字句。傳統曲目有105段,《長阪坡》、《戰長沙》、《黛玉焚稿》、《鬧江州》等曲目影響較大。主要流行在京、津、河北及東北、華東的部分地區。
樂亭大鼓也叫“樂亭調”,於清朝中葉產生於樂亭地區。它是在竹板書及木板大鼓的基礎上,吸收樂亭民歌、影戲調的曲調唱腔而逐步形成的。清末,樂亭大鼓藝人溫鐵板溫榮又吸收梨花大鼓的演出形式,用左手擊鐵板,右手擊鼓,使樂亭大鼓的演出形式趨於定型。
樂亭大鼓的唱腔十分豐富,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色彩鮮明、氣口得當、鼓板合宜。樂亭大鼓的唱腔,自成體係,獨具一格。
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調,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詼諧,用這些唱腔來表現不同的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
九腔十八調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雙板、緊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淒涼調、撤單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螞咋蹬腳等。
演員在演唱中,根據劇情變化靈活運用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運用在鼓句上。總之,唱腔優美、豐富是樂亭大鼓的一大特點。
樂亭大鼓因流行地區不同而分為三派:流入天津的又叫“鐵板大鼓”;流入北京的因改用揚琴伴奏而叫“單琴大鼓”,後改名“北京琴書”;流行在唐山地區的又叫“唐山大鼓”。
樂亭大鼓有中、長篇說唱和短篇唱段兩種形式。《楊家將演義》、《呼家將》、《包公案》、《大鬧天宮》、《拷紅》是其優秀傳統曲目。
梅花大鼓也叫“梅花調”、“清口大鼓”。清末起源於北京,流行於華北各地。由一人自擊鼓板演唱,兩三人用三弦、琵琶、四胡等樂器伴奏。唱詞基本是7字句。長於在敘事中抒情。優秀傳統曲目有《探晴雯》、《勸黛玉》、《摔鏡架》、《目蓮救母》等。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後用月牙銅板伴奏。
梨花大鼓起源於清光緒年間,主要流傳於河北南部。梨花大鼓風格樸實,運字行腔聲情並茂,唱腔豐富多變,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稱。
曲調高亢,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以說為主,唱為輔,有慢板、緊板、勻板,句式有10字韻、7字韻等。多訴說民間疾苦和農家故事。主要傳統書目有《海公案》、《響馬傳》、《劉大哥勸老婆》、等。
【旁注】
東北大鼓 約形成於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持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