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峰 西河大鼓主要創始人。原名馬大河,河北省高陽縣人。馬三峰自幼學唱木板大鼓,久負盛名。演唱潑辣奔放,風趣橫生,人們戲贈綽號“馬三瘋子”。他不但擅長說書,還通音律,能操琴,並愛唱“坐腔戲”。
清音子弟書 是清代的一種曲藝形式。因其創始於八旗子弟並為八旗子弟所擅場,故名“子弟書”。子弟書有東調和西調兩個流派。東調又稱東韻。西調又稱西韻。後來又分化出一種“石派書”,又叫“石韻書”,為石玉昆所創,以“巧腔”取勝。再後又有郭棟,創“南城調”。
【閱讀鏈接】
樂亭大鼓的劇目很多,有傳統劇目,有現代劇目。有長篇、中篇和短篇。還有一種微型劇目,樂亭大鼓叫“書帽兒”,多則10多分鍾,少則幾分鍾,長篇大鼓能連續說唱一兩個月,中篇能說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則說唱一個晚上,約兩個小時。
現在保存下來和有據可查的中長篇書詞有200多部,短篇和書帽兒就更多了。
長篇的傳統劇有《隋唐演義》、《楊家將》、《嶽飛傳》等,中篇傳統劇有《瓦崗寨》、《回杯記》、《呼延慶》等。長篇的現代劇目主要是《烈火金剛》、《桐柏英雄》、《平原槍聲》等;中篇的現代劇目主要有《奪印》、《火燒中家潭》等。
這些劇目大多是根據古代現代文學作品由作者進行再創作的,更多融入了樂亭的地方語言,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劇目。
競技天下的吳橋雜技
公元前2世紀,在河北所處的古冀州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遊戲:人們帶著有角的麵具互相比武鬥力。這種活動既是表演又是競技,當時民間稱之為“角抵”,又叫“蚩尤戲”或“百戲”。
據傳說,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鬥,以角抵人。黃帝擊殺蚩尤之後,便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為慶祝勝利舉行了慶祝活動,模擬戰爭場麵,有的士兵裝扮成蚩尤的形象,戴上假麵具,頭上有角,兩兩相互抵禦,載歌載舞很是精彩,博得了人們的喜愛。
於是,古冀州一帶人們每逢喜慶的日子便模仿這種形式,戴上麵具,亦歌亦舞。天長日久便形成一種遊戲流傳開來,當時民間稱謂“角抵戲”。
這種活動,既是表演,又是競技,是雜技的雛形。吳橋古屬冀州,“蚩尤戲”,“角抵戲”同樣在這兒盛行。
在漢代“百戲”中,從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東漢墓壁畫的百戲場麵看,這一時期的燕趙雜技藝術已基本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雜技藝術已趨於成熟。曹魏定都鄴城,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喜好百戲。曹叡每逢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製。後趙石虎在鄴城也是殿前作樂,高結亙、魚龍、鳳凰、安息五案之屬,莫不畢備。
403年,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城下詔:“造五兵、角觝、麒麟、鳳凰、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長趫、緣橦、跳丸,以備百戲。”
北齊時,有魚龍瀾慢、俳優侏儒、山車巨象、拔井種瓜、殺馬剝驢等雜技節目。這些節目已包含了馬戲、魔術、手技、爬竿、走索等類型,內容十分豐富。
唐代幽州地區的“戴竿”技藝十分精湛。751年,奚、契丹入侵,範陽守將向潤容因兵少,見教坊中的戴竿、走索藝人矯健可用,便將他們組織起來出城作戰。可見當時從事雜技的藝人數量之多。
明永樂二年至明朝萬曆年間,是吳橋雜技活動的一個繁盛時期。主要標誌是在這一時期,在寧津、吳橋兩縣交界處,雜技藝人集中、交通方便的黃鎮,形成了一個雜技行業的廟會———黃鎮九月廟會。
會期自舊曆九月初五起,曆時一個月。這是一個雜技藝術和雜技相關動物道具等用品及雜技人員交流的廟會,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黃鎮雜技廟會一直延續、興旺了約500年。
明朝中葉,吳橋雜技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派以北牟鄉為中心,稱為“東派”,後來該派逐步蔓延到寧津、南皮等縣;一派以倉上鄉、範屯鄉為基地,稱為“西派”。後來西派實力強大,流傳到吳橋全縣。
在西派當中,又分成許多門類,而以“劉家門”、“齊家門”、“陶家門”最為著名。
“劉家門”在明朝中葉形成,擅長武功和馬術,該門傳統節目,除以武功為主外,還有扡子、三股子、頂功和刀門子。至清朝鹹豐年間,該派掌門人劉永貴創設了馬術,最突出的節目是“關公劈刀”。他把戲劇藝術吸收到雜技表演中來,使雜技藝術更加豐富多彩。
“齊家門”在明朝末年形成,該門的獨特藝術是“興活”、“悶子”和“刺清子”。後來又創建了“氣功”功夫有獨到之處。
“陶家門”創建於清初,該門主要技藝為古彩戲法和“撈活”,即幻術和魔術的前身。最初各門界限分明,各樹一幟。到了清末,各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就逐漸融為一體。
清朝末年,吳橋雜技藝人開始大批的走出國門。由於在更大更廣闊的範圍活動,給了吳橋雜技一個極大的發展機會,吳橋產生了一大批的名人名班,代表了當時我國雜技的水平,並對世界雜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吳橋雜技節目包羅萬象,在民間,是分以簽子活、粒子活、掛子活三種。
簽字活包括:形體表演類節目,集傳統的體育、體操、武術、舞蹈、雜技之大成,如《爬竿》、《鑽桶》、《滾杯》、《飛杆》等。
平衡技巧類節目,如《高台定車》、《車技》、《走鋼絲》、《高車踢碗》等,一些節目兼而有形體表演和平衡技巧,如《椅子頂》、《排椅》;耍弄表演類節目,吳橋最古老的節目種類,如《抖空竹》、《轉碟》、《舞流星》、《十樣雜耍》等。
高空表演類節目,如《走玄繩》、《空中悠繩》、《蹦床飛人》、《高空鋼絲》等。
口技仿聲類節目,演員用口發出的聲響,形象模擬動物、禽鳥的鳴叫以及生產、生活中發出的各種聲音……
粒子活,舊時稱“幻術”,按法門形式上分:手彩門,即手彩,如《仙人摘豆》等;彩法門,即門子活,根據道具的不同,又區分為,彩壺式、彩瓶式、彩扇式、彩匣式、彩巾式、彩碗式、彩杯式、彩箱式等。
絲法門,如《美人扇戲》等,民間有《扇老鴰》等;藥法門,借用藥物的化學變化機理而用於魔術節目製作表演。搬運門,我國古典戲法之一,也稱《古彩戲法》,所變東西大都藏於身上。
“掛子活”是指在把式場上表演武術功夫,以自身功夫撂地掙錢。
在2000多年的變遷過程中,吳橋雜技文化不斷豐富發展著,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傳承等方麵的規則,構成了完整的行業文化體係,受到雜技界的推崇,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
【旁注】
曹丕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複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
曹叡 (204年~239年),史稱魏明帝,我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關公 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名關羽,河東解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曆來是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曆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閱讀鏈接】
在黃帝時代,黃帝帶兵在古冀州一帶與蚩尤相鬥,黃帝派了一個傳令兵去傳令。
傳令兵遇風雪迷失了方向,沒有完成使命。傳令兵誤了使命,回去要砍頭的,不敢回去複命,便遠走高飛另尋生路。傳令兵在逃生路上乞討很艱難,便以自身的技藝為資進行表演,以此吸引人們來觀看再行乞討。
黃帝因派去的傳令兵沒有完成任務,戰鬥打了敗仗,便大發雷霆之怒,派人去抓傳令兵。派出去的人抓不著傳令兵,也不敢回來,慢慢地也走了這個道。
人們從打拳、翻跟鬥開始,越玩越精,最後成了一種專門的活路。因賣藝之時,都是餓著肚子的。所以後來藝人們進行練功和賣藝時師傅都要求空腹,據說就是從這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