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寧波(3 / 3)

56

毛澤東愛吃的是紅燒肉,蔣介石愛吃的是家鄉奉化的芋艿頭。寧波人喜歡說的一句話是“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以此證明自己見過世麵。奉化芋艿個頭不小,卻軟糯滑爽,燒什麼都好吃,是菜中百搭,可煨雞煨鴨。蔣介石喜歡吃家鄉的芋艿頭,晚年一碗雞汁芋艿頭是餐桌上的常備之菜。

57

寧波人嗜海鮮如命,如果沒有海鮮吃,他們就會覺得做人一點意思也沒有。這一點跟溫州人台州人一樣,這三個地方的人,都是“無鮮勿落飯”“無鮮不動筷”的。寧波人說得更形象,“三日不吃鮮,螺螄帶殼咽”——要是幾天沒吃到鮮貨,看到螺螄也饑不擇食,會帶殼狼吞虎咽地咽下去。

58

寧波的很多寺廟,比如天童寺、保國寺、阿育王寺,香火都很盛,寧波人在這些寺廟燒香還覺得不夠,他們還常去普陀山燒香,反正普陀山近得很,去那裏好像去鄰居家串個門那麼方便。

59

別地方的布鞋是千層底的,寧波有一種餅也號稱千層,那是出自蔣介石老家的溪口千層餅,每個餅27層,鬆脆異常,鹹中帶甜。

60

蔡瀾與金庸、倪匡、黃霑並稱“香港四才子”。蔡瀾在做TVB的《蔡瀾歎名菜》節目時,請倪匡推薦寧波美食。倪是寧波人,一口氣推薦了二十三道他想吃的寧波菜:一、剝皮大烤。二、小芋奶爊雞。三、蠣黃豆腐羹。四、大小黃魚。五、海瓜子。六、烏賊混子。七、石撞。八、新鮮豆瓣酥。九、筍豆。十、黑洋酥豬油湯圓。十一、幹煎帶魚。十二、蛤蜊燉蛋。十三、黃牛肉。十四、水磨年糕。十五、團子。十六、麵拖蟹。十七、烤仔魚。十八、米點魚頭羹。十九、鯊魚豆。二十、龍頭烤。二十一、鰻鯗。二十二、糟青魚。二十三、蚶。

蔡瀾看了這份寧波美食菜單後,當場吞咽了好幾口口水。

61

紹興人愛吃黴幹菜,寧波人愛吃鹹菜。

寧波人對鹹菜的感情很深很深。寧波有句俗話,“家有鹹齏不吃淡飯”,還有一句話,“三天不吃鹹齏湯,兩隻腳骨酸汪汪”。

寧波的鹹菜是菜中百搭,炒蛋、炒飯少不了鹹菜,蒸包子、蒸帶魚也用鹹菜,甚至炒墨魚、燒黃魚也要放鹹菜。

“鹹菜黃魚”還是寧波十大名菜之一。拿鹹菜配黃魚,這樣的搭配,給我的感覺好像是穿雲錦唐裝配草鞋。不過,寧波人覺得這樣的搭配天衣無縫。

62

寧波人自己喜歡吃這些醃的醬的東西,以為天下人也喜歡吃這些。寧波人很喜歡拿生嗆蟹、魚生招待客人,有一回,一批作家在寧波采風,吃了寧波人推薦的生嗆蟹,當場被放倒了幾個,當晚就去醫院掛針,有一個作家,回去後還鬧了整整三個月的肚子。

63

寧波人的口味容易走極端,要麼極鹹,要麼極甜。寧波人跟紹興人一樣,喜歡把啥東西都醬上一把或醃上一把。寧波人的口味是有名的鹹,他們有個外號叫“鹹駱駝”。寧波人不管燒什麼菜,都喜歡加豬油和醬油。

在我眼裏,一部寧波的飲食史,簡直就是鹽醃史。寧波人對鹽醃、油醬、糟浸、黴化、臭鹵的興趣一點也不比紹興人淡,寧波菜以“鹹鮮下飯”聞名,寧波老鄉蔣夢麟就說過:寧波的“空氣中充滿鹹魚的氣味”。

寧波人的下飯,是“生苦鐵鹹”的,寧波人醃製食品,常常“一斤水,七兩鹽”,好像寧波人都是賣鹽出身的。比如他們稱為“塞飯榔頭”的菜有黃泥螺、鹹嗆蟹、鹹烤筍、臭冬瓜、黴菜梗、黴百葉、臭腐乳、龍頭烤、鹹鯗等,都鹹得要死。上海灘上的寧波籍女作家蘇青就自嘲:自己因為是寧波人,所以常被挖苦為慣吃鹹蟹魚腥的。

64

天津有個狗不理包子,寧波有個“缸鴨狗”豬油湯團。寧波人愛吃甜得要命的這種豬油芝麻湯圓,寧波有首民謠:“三更四更半夜頭,要吃湯團‘缸鴨狗’。一碗落肚勿肯走,兩碗三碗上癮頭。一摸銅鈿還不夠,脫落布衫當押頭。”可見寧波人對這種湯圓的喜愛。

除了這個“缸鴨狗”,寧波以前還有“狗頭粽”,有土狗的頭那麼大,一個粽子一般要四五個人才能吃得完。

65

杭州人吃片兒川,金華人吃沃麵,台州人吃薑湯麵和麥蝦麵,寧波處處是象山海鮮麵。寧波的海鮮麵,真鮮啊!

66

水潺,也就是汪曾祺筆下的豆腐魚,台州人做成油炸水潺、水潺餅和紅燒水潺,寧波人把它做成死鹹死鹹的龍頭烤下飯。

依我看,油炸水潺和龍頭烤的區別,一個叫活著,一個叫生活。

67

寧波人對大黃魚感情很深,吃了黃魚還不夠,還喜歡拿黃魚說事。寧波人把頭特別大的人稱為大頭黃魚,把病秧子稱為生病黃魚,把對人不冷不熱的人稱為冷氣黃魚。

大黃魚自古有“瑣碎金鱗軟玉膏”之美譽,寧波人過去把黃魚麵當飯吃,現在野生黃魚是天價,寧波人吃不起了,就會發點九斤老太般的感慨。

68

寧波湯圓太出名了,為寧波打了多少免費廣告啊,多少人是先吃了寧波湯圓,才知道寧波這個地方的。

69

寧波人有多愛吃甜啊,寧波人說:“寧波糕點勿推板,豬油湯團油糯糯,奶油蛋糕麵盆大,苔生片、綠豆糕、千層餅、豆酥糖,吃起味道交關好。”

吃甜的人心都蠻善的,所以寧波出了那麼多的慈善家。

70

別地方人的別針是用來別東西的,寧波人的別針是用來避邪的。如果你在寧波看到孕婦的衣服上別了一根別針,不要以為她們的衣服破了,那是她們特意別上的,說能辟邪。

這別針咋就能辟邪了,我至今還沒搞明白。

71

寧波機場叫櫟社機場,但這個櫟字,很多人不會讀,讀半邊讀成樂字,於是“櫟社”機場成了“樂社”機場,聽上去就像“垃圾”機場——寧波方言裏把“垃圾”叫“lese”的。

72

寧波人家教蠻嚴的,規矩也蠻多的,吃飯不能出聲,見了長輩要主動打招呼,要是沒了規矩,是要被大人責打的,用寧波話來說,是要“吃生活”的。

73

寧波天主教堂不算多,但寧波的嬤嬤很多,因為寧波人稱姑母為嬤嬤。

74

寧波人熱心投資教育,民辦大學的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在全國都有名。像寧波大學就是海外寧波人幫著辦的。1984年,包玉剛第一次回老家寧波,天一閣給老包遞上剛查出的包氏家譜,上麵赫然寫著,包玉剛,包公第29代孫。

這個包公的第29代孫見之大喜,給了寧波一個巨大的回報,捐建了寧波大學。

75

過去,寧波大戶人家嫁女兒的嫁妝,號稱十裏紅妝。寧波人的嫁妝真是氣派啊,什麼描金盤、梳頭桶、百寶箱、八寶盞、惜花籃、茶壺桶、娘家籃、帖盒、祭盤、粉桶、洗臉高腳架、紅腳椅、八方平安桶、千工床,全是漆成朱紅色的,這朱紅,是朱砂塗染,再點染24K的純金,金價就先不去說它了,光這朱砂價格也不低,是黃金的三分之一。

別小看十裏紅妝,十裏紅妝其實是十裏黃金十裏朱砂。如果說達阪城的姑娘是“帶著你的嫁妝,帶著你的妹妹,坐著那馬車來”,那寧波的富家囡則是“帶著你的十裏紅妝,帶著你的金銀細軟,坐著那朱紅的八抬大轎來”。

76

寧波人精明,做事自掃門前雪,不愛管他人瓦上霜,他們不喜歡管閑事,但對自己的事情很上心。

77

寧波人看上去蠻溫和的,不過某些寧波人的排外與自大也是相當可以的。寧波人自視甚高,一般的人,他們看不上眼,他們也不太願意與外人通婚,他們覺得周邊地市的人,實力都不如他們。

他們還很替金華人衢州人麗水人操心,怕這些地方的人不會吃海鮮。

78

寧波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後能回寧波來,找份安穩工作,機關事業單位是首選,父母覺得在這些單位上班,哪怕是當臨時工都比在別的地方當正式工有麵子。

孩子一工作,有錢的爹媽會給孩子買輛好車當代步工具,盡管孩子拿到手的那份工資連養車都不夠,這不要緊,需要用錢的地方,自然有爹娘來讚助,隻要孩子在辦公室坐穩當就好。

79

寧波人手巧是公認的,會過日子也是公認的。寧波人有錢沒錢,小日子都過得像模像樣,有錢的,吃大海鮮,如黃魚之類,沒錢的,就吃小海鮮,小梅魚、叫叫魚,日子照樣有滋有味。

80

寧波人做起事來都是大手筆大格局的。為了減少寧波到上海三個小時的往返車程,寧波人索性投資118億造了一座跨海大橋。

81

寧波人喜歡真刀真槍,不喜歡花拳繡腿,他們務實肯幹,最瞧不起那些“講講神仙阿伯,做做死蟹一隻”的人。

82

寧波人的性格比較沉穩,喜怒不太形於色,他們辦事一板一眼的。寧波人做人做事講規矩,不喜歡把“兄弟”二字掛在嘴上,該辦的事,你不請他吃飯,他也會替你辦,不該辦的事,吃上四五次飯,也未必起到啥作用。

他們不像周邊地市的人,吃次飯,灌幾杯酒下去,就跟你稱兄道弟,胸脯一拍,說兄弟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請寧波人吃了四五次飯,也不一定熱絡得起來。

寧波人講契約精神勝過講交情,別以為他們不夠熱情,他們隻不過是在按規矩辦事。

83

寧波人很認同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副省級城市哎,級別高不說,生活也交關愜意,所以寧波人不愛到杭州買房,他們不像別的地市人一樣,削尖腦袋想住到杭州去,他們壓根兒沒想過離開寧波到杭州養老。

寧波人誇起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有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