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越地卑,而此方高厚”,對衢州人來說,還有什麼話比這一句更動聽呢?
2
衢州人對外宣傳自己的家鄉,喜歡用四字組合,什麼“圍棋仙境”“南孔聖地”“四省通衢”“東南鎖鑰”,外地人覺得,衢州人道行很深啊。
3
衢州人開玩笑說自己不東不西,不土不洋。實際上,衢州是川陸所彙,曆史上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的讚譽。衢州的“衢”字,就是四通八達的意思。當時主政衢州的趙一德書記就對衢州的“衢”字如此介紹道:“衢州”的“衢”是什麼呢?就是一行人向前走,兩隻眼睛向前看,看到最佳處,就是衢州。在衢州人看來,這是對“衢”字最生動的解釋,也是最深情的寄語。
4
別以為衢州是個山區,實際上它“居浙右之上遊,控鄱陽之肘腋,製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氣”,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曾經是全國66個軍鎮之一,老話是這麼說的——“守兩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與敵也;爭兩浙而不爭衢州,是以命與敵也”。
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了衢州。就憑“兵家必爭之地”幾個字,怎麼著你也得掂掂它的分量。
5
衢州人的前世跟兔子、鴨子結了多大的仇啊,非得取下它們的項上頭顱吃之而後快。
“三頭一掌”是衢州的特色菜,它們是兔頭、魚頭、鴨頭和鴨掌。這些個不上台麵的雜碎,卻是衢州人的心頭之愛。
衢州朋友說,作為一名衢州人,你可以不知道衢州現任的市長市委書記是誰,但是不能不知道衢州最好吃的兔頭、魚頭、鴨頭和鵝掌在哪裏。
6
第一次吃兔頭、魚頭、鴨頭的外地人,肯定受不了衢州這“三頭”的辣。當他們為“三頭”點讚,並大呼辣得過癮時,他們多半已經喜歡上了這座城。
而當他們吃不到這種辣,並且思念起來有百爪撓心的感覺時,他們已經死心塌地愛上了這座城。
7
《浙江通誌》說:衢州人“居市者文而浮,處野者質而鄙”,意思是說衢州的城裏人,溫文爾雅,不過有點華而不實,衢州的鄉裏人,質樸憨厚,不過比較粗俗。
可是,我接觸到的衢州人,不管是城裏的,還是鄉下的,都是相當純樸厚道的,而且,個個都是熱心腸,你若有事找他們幫忙,他們那個熱心勁啊,真可以說得上是古道熱腸,有時你請他幫忙的話還沒說出口,他們就主動替你把事辦了。
8
衢州的朋友喜歡帶外地朋友到孔廟,就好像北京朋友喜歡帶外地朋友到天安門一樣。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靖康年間,大批北宋皇族南遷。南遷的,除了北宋皇族,還有孔子的嫡傳子孫,其中有一支就逃到衢州。宋高宗感激孔氏後人“護駕南渡”和“奉像南渡”的功德,頒旨給孔氏後人,賜家衢州。
孔氏家廟全國有二,一南一北,一處在山東曲阜,一處就在衢州,故衢州有“東南闕裏”之稱。連元世祖忽必烈也盛讚衢州的孔氏後人是道德楷模,“真聖人之後也”。
衢州人很為自己是“聖人之後”而自豪,一有外地朋友來,就帶著去孔廟,講講自家老祖宗的光榮曆史。
9
抗戰爆發後,日寇兩次攻陷衢州,日本鬼子聽說孔氏家廟珍藏著孔子及夫人楷木像,就想占為己有。孔氏後人為了掩鬼子耳目,特地做了贗品蒙混過關。日軍未能得手,就劫掠了廟內的400多件珍器,還一把火燒了孔廟藏書樓。
日本人在衢州作的惡不止這一件,抗戰時他們在衢州沒少作孽。一直到現在,衢州人提起日本鬼子,還是恨得咬牙。
10
衢州有十大曆史名人。不過這十大名人都不是很出名,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叫毛滂的,詩寫得不賴,他是北宋詞人,寫過十分旖旎的“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光看這句,以為是個翩翩風流佳公子,實際上是個窮困潦倒不得誌的酸文人。
11
衢州是曆史文化名城,你問衢州有什麼好玩的,衢州的文化人會故作高深地說一句,“問衢哪得清如許,南孔聖廟仙弈棋”。
而衢州的老百姓則謙虛地說,嘿,衢州也就幾垛古城牆,一個南孔家廟,外加一座爛柯山。
12
衢州喜歡拿“兩子”做文章,一是孔子,二是棋子。衢州作為南孔聖地,處處留有孔子的痕跡,這裏有座尼山小學,它的校訓就是:“修仲尼之賢,立高山之誌。”太高大上了。
除了尼山小學,衢州還有仲尼中學,人家校長還說了,要帶本《論語》送給奧林匹亞市的市長呢。
13
就好像紹興人愛提魯迅一樣,衢州人最愛提起的名人就是孔子。
孔子故裏山東曲阜經常搞些“孔子搭台,文化唱戲”的活動,不是向全球發布孔子的標準像,就是搞中華文化標誌城,衢州自然不甘落伍,也搞了個孔子國際文化節,以“當代人祭孔”和“百姓祭孔”為特色的南孔祭典,還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衢州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衢州人覺得,衢州享此殊榮,是托了孔子的福,沾了孔氏南宗家廟的光。
14
衢州人隨遇而安。孔子曾經表揚過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衢州的經濟雖然在全省處於墊底的位置,不過,衢州人“不改其樂”,他們的幸福感,一點也不比老大老二們少。每天晚上,衢州大大小小的廣場、空地,都被跳排舞的大媽占了去,她們跳得那個開心啊,哪怕天要塌下來,都好像與她們無關。
15
衢州滿目皆山,宋代曾幾寫過一首《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其實,一到梅子黃時節,衢州的悶熱就開始了,因為是盆地,被山捂在中間,衢州的夏天熱得像蒸桑拿似的。不過,衢州人想得開,衢州朋友就說了,別人洗桑拿要花錢,我們白洗不用錢,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衢州人做人做事真的很想得開。
16
衢州人的生活滿意度高,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小吃,都會讓他們幸福滿溢。衢州朋友說,自己幸福的一天,是從一個“擱袋餅”(一種長條形的衢州烤餅)夾油條開始的。
17
衢州人到了外地,最喝不慣的就是當地的水,說是一股漂白粉的味,哪比得上他們的水啊。
倒不是衢州人矯情,要說水質,全省真沒啥地方比得過衢州,畢竟,衢州位居錢塘江上遊,衢州的水源是來自高山密林的烏溪江,是國家一級水源,捧起來可以直接喝上一口,那感覺是甜絲絲透心涼。
18
衢州人有點糾結,曆史上,衢州名義上劃屬浙東,而衢州人習慣上稱自已為浙西。衢州的文化人批評起自己來挺深刻的,說衢州不但處於地理上的邊角,還處於思想上的邊角,文化上的邊角。
衢州人自己批評自己,批評得再重都沒事,要是外邊人對衢州人說三道四,衢州人就不樂意了。
有個外地人在衢州的論壇上發了幾句感歎,批評了衢州人的小農意識,遭到衢州人的圍攻,還被衢州人上綱上線:“你一定是反動派,一定是反華勢力分子,應該被POLICE抓起來。或者你就是一個文化不高或思想有問題的人。其實你這樣的人很多,但是你這樣大言不慚就是你的不對了。你根本不配做一個中國人!”嚇得該外地人趕緊刪了帖子。
衢州人有多熱愛自己的家鄉啊,熱愛到不容人家說一個“不”字的地步。不像一些地方,若有人對這座城市說三道四,本地人還會添油加醋跟著附和幾句。
19
衢州人說,南孔落衢,衢州從此文風大盛。
衢州的文風是否大盛,不好說,因為南孔落衢後的數百年間,衢州好像並沒出過名甲天下的大文人,不過“文風小盛”還是可以說說的,比如說吧,隨便在街上逛逛,就會發現衢州的店名起得很有意思,洗腳屋叫“天涯海腳”,土雞蛋叫“大咯大”,還有一個著名商標,叫“山裏神儂”——充滿俚俗味,倒也別有情趣。
20
這座有著1800年曆史的江南重鎮,曾經發生過數以百計的戰爭,“東南有事,此其必爭之地”。
不過,衢州城是鐵打的城,易守難攻。方臘起義、黃巢起義,都在這裏吃了敗仗,那個“賊中第一狡悍之徒”,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花了三個月想攻開衢州城的鐵門,無奈鐵門堅如磐石,久攻不下。
21
衢州這個地方算不得福地,因為此地多戰事、多災荒、多變故,白居易就說:“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一帶的人,比別地方的人愛上墳,除了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冬至,還有春節,他們都要上墳燒點紙錢給老祖宗。
跟別的地方不一樣,衢州人上墳一般中午才去,上午是斷不可以去驚擾先祖的。
22
以前外地人對衢州的了解,隻知道一個順口溜般的“衢州三寶”:瘌痢、茅坑和香泡。此外還有一個名氣很大的巨化,外加一個勞改農場。那時候班裏如果有同學讀書不認真,外帶一些小偷小摸的話,老師就會放出狠話:再這樣下去,以後要去衢州勞改農場勞改的。
現在衢州名聲在外的東西不少,蜂蜜、胡柚、龍頂茶、鴨頭、魚頭和兔頭,還有周迅和衢州保姆。
23
浙江人中最會吃辣的,就是衢州人了。衢州菜,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辣。
衢州人無辣不歡。衢州地處金衢盆地,據我觀察,一般處在盆地中的人都愛吃辣,如四川人。
人家寧波人溫州人台州人是“無鮮勿落飯”,衢州人是“無辣勿落飯”。衢州朋友說了,吾拉辣椒當菜,嘸有菜的日子,辣椒炒雞蛋。
衢州人吃早餐,吃碗麵條吃碗稀飯,都要加一勺辣椒醬進去。他們炒青菜也要放辣椒醬。他們連粽子也不肯放過,他們的骨頭芋頭粽子,芋頭、骨頭肉的配料都是用辣椒醬配成的。
如果菜裏沒有這個辣打底,衢州人覺得天下所有的菜都不對他們的胃口。
24
衢州人不太會燒海鮮,海邊城市的人帶海鮮給他們,他們把海鮮全部切成塊,然後用辣椒爆炒,搞得又鹹又辣,完全吃不出海鮮本來的味道。
25
衢州菜除了辣,如果再用一個字概括,就是鹹。每回吃了衢州菜,沒過多久就口渴,要猛灌很多開水才能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