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1(1 / 3)

文化之光——藝苑風采1

兩淮地區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了地區特殊的地區文化,這些文化藝術反映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特別在人民群眾的節日中,顯示著沿淮兒女對淮河的母親般讚頌,抒發著每一個淮河兒女眷戀淮河、酷愛家鄉的真摯情感,顯示著淮河兒女的勤勞、勇敢和智慧。

在非常有名的地方藝術花鼓燈早已聲名遠播,而淮劇、徽劇等,在中華文化大廈中,也擁有屬於她們的一席之地。

以坐唱為主的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名“廣陵清曲”,舊時俗稱“小昌”或“小曲”,是兩淮地區既古老又有影響力的曲藝之一。揚州清曲曆史久遠,元代小唱、散曲是其淵藪,流傳於全國許多地區。

揚州清曲大部分音樂源自本地小調,再次為“傳自四方”的各地小調,其音樂具有民間性及地域特性。曲詞題材極其廣泛,曲目十分豐富,而且明代的許多小曲風韻仍有保留。

揚州清曲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全盛階段,無論在音樂曲牌、樂器伴奏方麵,還是在曲目唱本方麵,都異常豐富,並以其腔調的細膩、纏綿和抒情著稱。

揚州清曲的曲調有“軟平”、“疊落”、“驪調”、“楠調”、“滿江紅”、“蘆江怨”、“耍孩兒”、“楊柳青”等116支,這些曲牌除來自揚州本地小調外,還吸收了昆曲、徽劇、淮黃、道情及外地的民間歌曲。

揚州清曲的演出不需要龐大的演職員隊伍,不需要大型的劇院舞台、不需要繁雜的舞美、燈光道具等,它和許多曲種一樣,除了書場、劇場,廳堂也可演出。演員一兩人也行,4人至6人最佳,最多不超過8人,唱奏者每人操一種樂器。

揚州清曲是曲牌體“坐唱”藝術,不化裝、不表演,以歌唱來表達情感,刻畫人物形象,一唱到底,清新、清雅,雅俗共賞。

但揚州清曲對藝人有特殊的要求,每個藝人不但會唱,而且都會演奏一種或幾種樂器,更重要的是要能“手口相應”,協調和諧,做到“自拉自唱、自彈自唱”。

因此,藝人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不需另設樂隊。嚴格地講,不能手口相應,就不是合格的清曲藝人。這就是清曲傳統的特殊性。

清曲唱腔共性音樂特征為:多級進的腔格間常夾雜有四度小跳進、曲折環繞的腔型線伴隨平直緩上緩下型、悠揚的行腔從容不迫、平穩的節奏不急不躁、潤腔的使用不甜不膩、無強烈對比性結構及發展手法,整體平和雅致,清越動人。

這些音樂特質給清曲音樂帶來婉柔不細膩、剛韌不桀驁、柔中有韌、剛柔並濟的審美情感,給人清幽典雅、旖旎纏綿又不失爽朗穩健的感受。

最有藝術價值的是其音樂,其中“五大宮曲”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唱曲牌,有單支和聯套。

唱腔曲調為各類曲牌,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銀紐絲”、“四大景”、“倒扳槳”、“疊落金錢”、“吉祥草”等,後來主要用“軟平”、“驪調”、“南調”、“波揚”、“春調” 等。

清末時期,小曲有了很大的發展,影響也日益擴大。在與外地說唱藝術的長期相互交流過程中,一方麵有不少小曲曲牌流傳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另一方麵本地小曲也吸取了一些外地民歌,從而使曲牌較以前更為豐富,曲調更為多彩。許多曲牌被本地揚劇吸收,豐富了揚劇音樂。

在曲牌豐富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大量用多支曲牌連綴的“套曲”,以及由數首套曲組成的連本套曲,可以演唱有較多情節的長篇故事,表現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國誌》、《紅樓夢》、《風兒呀》以及難度相當大、被認為可用作檢測清曲歌唱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調》等。

在演唱方麵,清曲逐漸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與“闊口”的區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聲腔,後者指男性用本來聲腔,伴奏漸趨統一用二胡、琵琶等絲弦樂器和敲打檀板、瓷盤、酒杯,更顯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清曲傳統的表演形式為多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揚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後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揚琴自行伴奏坐唱。

節目分為采用單支曲牌演唱的“單片子”和兩支以上曲牌連綴或聯套演唱的套曲兩種類型。套曲又分為“小套曲”和“大套曲”,以“滿江紅”為主要曲調的套曲俗稱“五瓣梅”。

揚州清曲的曲目十分豐富,共有傳統曲目493種。

[旁注]

滿江紅 著名的詞牌名之一,此調唐代人名《上江虹》,以後改稱《滿堂紅》,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多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傳唱最廣的是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

道情 我國曲藝形式的一種,是道教宣傳教理教義為道教服務的一種民間演唱曲藝。最初宣揚道家的修身養性,改惡從善為宗旨,也是道家所說的“點化”。後來用一般民間故事做題材,用漁鼓和簡板伴奏。

聯套 戲曲音樂結構形式的一種。將若幹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組合成套,以構成一出戲的音樂。一本戲若幹折,即由若幹組套曲構成。

[閱讀鏈接]

揚州清曲的演唱分職業性和自娛性兩種,前者在舊時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走街串巷或在航行於內河的客船上賣藝,後來主要由專業曲藝表演團體的專職演員進行表演。

後者多係店員、小手工業者和知識階層的市民客串演唱,有些人甚至在創作唱本和音樂曲調的改革整理方麵有所貢獻,還有些人做過一些理論性的整理研究工作,如王萬青即著有《揚州清曲唱念藝術經驗》。

載歌載舞的花鼓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