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苑風采1(2 / 3)

花鼓燈是流傳於淮河流域的一種以舞蹈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有歌有舞有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最豐富的藝術語言,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從古至今,花鼓燈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漢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

花鼓燈起源於夏代。相傳在塗山腳下,大禹會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塗山氏的女兒女嬌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為天下人治水。

大禹治水13年,3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女嬌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著兒子啟站在山坡上向著遠方眺望,祝願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來。

由於她望夫心切,精誠所至,化成了一塊巨石,後人稱為“望夫石”、“啟母石”。為了紀念他們,人們蓋起了禹王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趕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蹈,從此就有了花鼓燈。

至宋代,花鼓燈已發展成為比較係統的藝術形式,在民間舞蹈藝術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舉行的藝術燈會,花鼓燈都是作為壓軸戲,因此被稱為“綴大燈”而聞名於世。

在服裝道具設計上,宋代舞隊中的女主角普遍在頭頂戴花冠,直至後世,花鼓燈的臘花依然保留著這種裝飾,這在我國漢族傳統民間歌舞中是絕無僅有的。

如宋代《樂學規範》記載:

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纏結,下端蠟漆鐵樁,雕木頭冒於上端,又用細竹一百個插於木頭上,並朱漆以紅絲束之,每竹端一寸許,裹以金箔紙、貫以水晶珠。

這與花鼓燈“傘把子”手中傘的形狀、做法相似。

在隊形變化和舞蹈技巧上,宋代的民間集體舞,10多人至幾十人不等,舞蹈隊形的變化有“勾隊”、“放隊”、“海眼”,一字形、方陣形。

姿態有坐有立,變化多端,交叉進行,圍成圓圈旋轉著進退而舞,一些舞蹈動作是對武術、雜技的借鑒和糅合,類似“打虎式”、“騎馬蹲襠式”等武術動作,類似“疊羅漢”、“虎跳”等雜技動作,都在花鼓燈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宋代用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情節和人物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已成為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趨勢。

據成書於清代的《鳳台縣誌》記載,花鼓燈曆史悠久,宋代就流傳於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

流行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部分地區的泗洲戲、淮北花鼓燈、衛調花鼓戲,淮劇、推劇等,都是花鼓燈的後代。

流行於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花鼓戲,以及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花燈、花鼓戲,它們在藝術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與花鼓燈藝術相同的特點。

清代初期,花鼓燈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繁榮。著名劇作家孔尚任在觀看花鼓燈表演後,寫下《舞者詞》一闕,描繪了花鼓燈優美的舞姿和精妙輕捷的技巧。

鳳台花鼓燈在清光緒之前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較為豐富的舞蹈和鑼鼓。清光緒年間,縣玩燈鬧元宵的風俗很盛,規模龐大。勞苦大眾在新春佳節,通過玩燈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愛情的追求。

另外,花鼓燈演出還與求雨、還願等活動密切相連。

花鼓燈藝術在淮河流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蘭花舞”是廣大群眾進行集體健身的主要項目,花鼓燈表演逐漸成為喜慶節日文藝表演的重要部分。

花鼓燈熱烈、奔放、敏捷、靈巧、優美、細膩,兼有悲劇和喜劇因素,突出體現了我國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主要美學特征,集中展現了我國漢族民間歌舞形式上的主要特點,充分顯示了我國發間歌舞藝術的基本格調。

花鼓燈是典型的民間廣場藝術,它以鑼鼓為樂,運用折扇、手絹和花傘,通過優美的動作和民歌小調,抒發豐收之後的歡樂心情。

花鼓燈鑼鼓音樂是我國打擊樂中的精華之一。它節奏鮮明,邊打邊舞,極富表現力。花鼓燈舞蹈的節奏、步伐、動律產生於鑼鼓音樂,兩者關係極為密切。

花鼓燈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長,既有北方剛勁爽朗的特點,又有南方柔美的風韻,形成了熱烈、奔放、迅捷、靈巧、優美、細膩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旁注]

啟 是大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我國曆史上由“禪讓製”變為“世襲製”的第一人,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我國第一個帝王。

疊羅漢 在我國民間,也是一種傳統的體育遊戲。由若幹人互相配合,組成造型動作。古代由多層盤腿而坐的羅漢組成造型,故名“疊羅漢”,以後逐漸發展演變為多種技巧造型。分為男子、女子和男女混合造型幾種。

[閱讀鏈接]

新中國成立後,花鼓燈藝術迎來了高峰期,花鼓燈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時期花鼓燈的主要特點,一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二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時代的風貌;三是花鼓燈藝術家隊伍不斷壯大,專業文藝工作者成為花鼓燈藝術的主力軍。

名揚華夏的徽劇藝術

徽劇形成於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一帶。它是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優秀戲曲藝術,逐漸豐富發展起來的。

在我國戲曲發展史上,不僅京劇是在徽劇的基礎上演變形成,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也都與它有著曆史淵源關係,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明代中葉,安徽南部的徽州、池州成為我國東南商業、文化的中心之一,當時著名的戲曲聲腔,如餘姚腔、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