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青陽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些聲腔興起後,很快風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陽腔被稱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亂彈聲腔流入安徽,受當地諸腔影響,逐漸衍變,形成了徽調主要唱腔之一的撥子。撥子高亢激越,常和當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個劇目中配合使用,習稱“吹撥”。
撥子和吹腔可以結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戲中,唱腔采用吹腔與撥子兩種腔調,抒情時唱吹腔,激昂處唱撥子;文戲部分唱吹腔,武戲部分唱撥子。
這種互取其長的配合運用,漸漸發展、融合、衍變,於是產生了二黃腔。
清代乾隆時期,二黃腔就已盛行,於皖南、鄂東、贛東北相鄰地區,由於戲班和藝人交流頻繁,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黃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當時,齊集揚州的各地亂彈戲班,以“安慶色藝最優”。
清代初期,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
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等類。
徽昆的唱腔曲牌較蘇昆粗獷強烈,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大小嗩呐伴奏,配以大鑼大鼓,氣勢宏偉。
吹腔以笛和小嗩呐為主要伴奏樂器,有曲牌、板式變化加曲牌體、板式變化體等三類唱腔結構體製。
花腔小調多為民間俗曲俚歌,也包括囉囉腔,生活氣息較濃,有70多首曲調。
徽劇的伴奏樂器多以徽胡、笛、嗩呐為主。徽胡又稱科胡,木杆、絲弦,琴筒內直徑為二指,用短弓弓法,配以揉、滑等指法,有獨特風味。
撥子以棗木梆擊節,初用彈撥樂器伴奏,與吹腔結合後改用嗩呐、笛和徽胡。
二黃除老二黃用嗩呐伴奏外,其他都以徽胡為主,分男女宮,有導板、原板、回龍、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
西皮也以徽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有文、武導板、散板、搖板、流水、原板、疊板、哭板等板式,有西皮、反西皮兩類。
另有一種樂器,稱為“先鋒”,也叫“挑子”、“蝦須”,喇叭形,長5尺,銅製,分3截,可伸縮,用於出將、法場、出鬼怪。打擊樂器有單皮鼓、牙板、大堂鼓、雲鼓、徽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等。
徽劇的角色分行早期為末、生、小生、外、旦、貼、夫、淨、醜 9行。浙江徽班分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四花臉、雜共15行。
徽劇在表演上具有動作粗獷、氣勢豪壯的特點,由於繼承了安徽旌陽一帶目連戲藝人的技藝,徽戲表演一直擅長武戲,有翻台子、跳圈、竄火、飛叉、滾燈、變臉等許多特技,並吸收民間武術如“紅拳”等成為武打中具有特色的招式。
徽劇傳統劇目豐富,其中徽昆劇目是以武戲為主,有《七擒孟獲》和《八陣圖》與《八達嶺》及《英雄義》、《倒銅旗》、《白鹿血》等。
昆弋腔劇目有《昭君出塞》和《貴妃醉酒》與《蘆花絮》等。
吹腔、撥子劇目有《千裏駒》、《雙合印》、《鳳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劇目有《戰樊城》、《讓成都》等。
皮黃劇目有《龍虎鬥》和《反昭關》、《宇宙鋒》、《花田錯》等;花腔小戲有《李大打更》、《探親相罵》等。
1790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演出,名噪華夏,即所謂“徽班進京”。
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鹹豐年間,遂形成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旁注]
京劇 又稱“京戲”,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黃 京劇、徽劇的主要聲腔之一,是一種抒情的腔調,比較穩重、平和、深沉。在節奏上比較平穩,唱腔舒緩流暢。適合於表現憂傷的、悲憤的和正在沉思的情緒,具有悲劇的情調,所以,悲劇題材采用二黃腔的比較多。
西皮 戲曲腔調,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
流水 戲曲的一種板式。節奏緊促,每個分句之間停頓不明顯,是一種敘述性較強的曲調,用於表現輕鬆愉快或慷慨激昂的情緒。
變臉 多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原指戲曲中的情緒化妝,後來指一種瞬間多次變換臉部妝容表演特技。這種表演許多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文化。
昆曲 發源於14世紀和15世紀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係,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閱讀鏈接]
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兩淮文化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